朝鲜壬辰战争如何影响了之后五个世纪东亚世界的走向?

2019-09-23 14:17:46 来源:东方网 作者:[加]塞缪尔·霍利 责任编辑:田苑 字号:T|T

  战争之后

  1598年年末,秀吉的军队回到日本,七年征战几乎一无所获。他们确实掠走了很多朝鲜奴隶,后来这些人或是被迫在农田劳作,或是在奴隶市场被贩卖。他们抓走了有着先进技术的朝鲜陶工,日本的陶瓷工业因此而繁荣。他们带走了大量铜活字,为日后日本印刷业短时间内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基础。数千册珍贵图书被掠夺回日本,很多被收入德川家康修建的图书馆,日本人因此掌握了书中的知识。朝鲜的绘画、卷轴和宗教用品同样损失惨重,甚至连石塔和珍木也没有幸免。正是因为这些掠夺来的物品,后来的日本人才会将秀吉的大陆侵略战争称为“陶瓷之战”或“活字之战”。不过,和成千上万丧生的日军士兵(对死亡者数量合理的估计在七万到八万之间,其中一部分死在战场上,更多的人死于艰苦的环境和疾病),以及为了支撑这场战争从日本经济中抽取的巨大财富和资源相比,文化领域的发展只能说是聊胜于无。如果无法攫取大量新土地,如此巨大的代价必定得不偿失,而秀吉的军队没能达成上述目标。因此,日本人将秀吉野心勃勃的征服亚洲之战总结为另外一个词“龙头蛇尾之役”,即开始时雄图壮志,到头来两手空空。

18世纪朝鲜画家所绘的壬辰战争中东莱城陷落的场景

  凋敝的朝鲜

  壬辰战争对朝鲜的影响比对日本大得多。直到今天,从财产和人口的损失上看,它仍然是该国经历过的最大灾难。1592—1598年间,成千上万的朝鲜人因秀吉的侵略直接丧生,其中既有浴血疆场的战士,也有手无寸铁的平民。除此之外,战争导致大量人口流离失所,很多人死于接踵而至的饥馑和疾疫,再加上那些被掠为奴隶再也没能回家的人,朝鲜损失的人口很可能高达两百万,大约占全国总人口的20%。

  日本人在第二次入侵时推行的焦土政策,以及农民弃田外逃的现象,给朝鲜经济造成了沉重打击,特别是南方的粮仓庆尚道和全罗道。1601年战后第一次量田的结果显示,当时全国只有三十万结(土地面积单位)的田地仍在耕种、纳税,而在1592年战前不久的评估中,这个数字在一百五十万到一百七十万之间。朝鲜农田的损失率高达五分之四,这不仅意味着食物供给严重不足,也意味着政府税收收入大幅减少,而当时的政府急需税金重建国家。朝鲜从未从这次打击中完全恢复过来。战争结束百年之后,它的耕地数量仍然没有恢复到战前水平。战争结束两百五十年后,曾经的王宫(也是国家中心)景福宫仍然是断壁残垣。政府用度不足,缺乏重建的资金。

  除了人口骤减和经济凋敝,壬辰倭乱也使朝鲜陷入社会政治动荡期。首先,朝鲜的很多奴婢(根据一份人口调查,当时朝鲜三分之一的人口属于奴婢身份)获得了良人或两班身份。这是因为证明奴婢身份的文书在战争中被日本人或是幸运的奴婢自己销毁了。不过,朝鲜的奴婢数量并没有因此大幅减少,那还要再过百年,直到1894年奴婢制才被彻底废除。可能的原因是,战争中脱离奴婢身份的人稍后再次失去良人身份,或者是原来的良人沦为奴婢,后一种情况是为了获得食物或是逃避政府的重税,他们宁愿以自己和子孙后代的自由为代价,依附于愿意接受他们的地方豪族。对一个自耕农而言,这意味着他要成为佃农,只能依靠一小块土地勉强维持生计,并为这块土地支付固定的田赋。

  社会阶层的另一极同样发生了变化。由于财政收入只有战前的一小部分,为了筹措急需的资金,朝廷不得不将两班身份和官职出售给出价最高的人。朝鲜两班的数量因此增长,有资格入仕的人也因此增加。这反过来加剧了党争(随着和平的恢复,暂时平息的党争也死灰复燃),因为政府官职的数量是固定的,而竞争者却变多了。结果,在日本入侵之前已经使朝鲜朝廷分裂的党争,在1600—1650年间达到巅峰,并且一直持续到朝鲜王朝灭亡。党争使朝廷专注于无穷无尽的、琐屑的政治纷争,对外部世界的变化一无所知。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