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西樵山 就没有戊戌维新领袖康有为

2017-12-11 15:38:41 来源:央视网 作者:蒋肖斌 责任编辑:琎西 字号:T|T

  康有为、陈启沅、詹天佑……中国从这里走向近代

  任建敏告诉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程朱理学讲“格物”,想研究万事万物的“理”,就得一样一样去“格”。到了明代,人们觉得,物都是外物,如果自己的心不通还是没用,所以要发展一套“反求诸心”的学问。既然万事万物都有“理”,那只要把内心的“理”弄清楚,天下的道理自然就都通了。这就是陆王心学和程朱理学最重要的区别:“理”在心内还是心外。

  任建敏说:“岭南理学的祖师爷陈白沙是湛若水的老师,他不满意程朱,要做‘自得之学’,就是通过自然、自得,就能知道万物运行的法则,阳明心学的源头可以追溯到这里。”有学者认为,康有为新学可视为岭南理学的终结,也有一些学者对此观点有异议。但一个公认的说法是,在康有为的思想中,很明显受到理学大家王阳明的影响。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学问,不是说这个学问出问题了,而是每个时代有自己的问题。”任建敏说,理学发展到清代,太讲究伦理道德,但世界那么大,尤其在广东,澳门已经被葡萄牙占领了,和英国的通商也越来越多,我们遇到了很多理学无法解决的困境。

  怎么办?一部分人认为宋明理学不够用,要往更早的学问里去找方法,于是出现了考据学(经学);而另一些人认为,传统已经不够用了,要放眼看世界,比如林则徐、魏源、康有为。并非巧合,持这一观点的多是广东人,因为他们更早地接触西方。

  任建敏认为,西樵山的理学精神有三个特点:

  一是敢为天下先。无论在明代还是清末,他们的学说都不是当时官方认定的主流学问——湛若水不是,康有为也不是,但他们都敢于去做,并以此为起点去传播弘扬。

  二是兼容并包。在西樵山白云洞,儒道佛并存,理学的传入并不是要把之前的学问都消灭,而是相互往来,共同发展。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