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西樵山 就没有戊戌维新领袖康有为

2017-12-11 15:38:41 来源:央视网 作者:蒋肖斌 责任编辑:琎西 字号:T|T

  延绵500年,岭南理学从书斋走向乡野

  家乡的西樵山对康有为来说是一个驿站,在这里,他既学习了传统的儒家理学,又拓展了“看世界”的视野,为将来波澜壮阔的人生做准备——尽管当时他可能还没有意识到。

  偏居珠江三角洲腹地的西樵山为何能成为岭南理学名山,故事要从500年前说起。

  任建敏为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梳理了理学在岭南的发展简史:宋代,理学的影响力尚未传播到岭南,虽有周敦颐等学者在岭南为官,但并没有留下学生;明代,珠三角经济发展迅速,文化需求随之而起,由陈白沙开始,出现了一批有影响力的理学家。

  这批学者的家乡都是以南海为中心的周边,而西樵山既离广府政治中心广州不远,又环境清幽,于是他们聚集于西樵山讲学论道。

  明嘉靖年间,浙江著名学者方豪就在《西樵书院记》中感慨:“西樵者,天下之西樵,非岭南之西樵也。”当然,这句话是针对当时著名的理学家、一代名臣方献夫(广东南海人,号西樵)而发,却也无意中揭示了西樵理学名山的地位。

  当时,著名理学家湛若水(1466~1560)、霍韬(1487~1540)、方献夫(1485~1544)分别在西樵山建立了大科书院和云谷书院、四峰书院、石泉书院。四大书院成为此后数十年间广东士大夫一个重要的讲游之所。清人刘子秀在《西樵山游览记》中写道:“当湛子(湛若水)讲席,五方问业云集,山中大科之名,几与岳麓、白鹿鼎峙,故西樵遂称道学之山。”

  书院曾经是有志于钻研学问的人才会来听讲,但明朝中叶的情况发生了变化。湛若水、王阳明们认为,学问是可以面向大众的。湛若水说,随处都可以体认天理,你出去玩,去市场买个菜,天理都在;王阳明说,人人都可以成为圣人。一时间,贩夫走卒、山野樵夫云集而来。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