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西樵山 就没有戊戌维新领袖康有为

2017-12-11 15:38:41 来源:央视网 作者:蒋肖斌 责任编辑:琎西 字号:T|T

  岭南理学就这样从书斋走向了乡野。

  任建敏说,整个珠三角地区甚至全中国的宗族建设,都是在这批学者的努力下开始大量扩散的,其中霍韬教养子弟的《家训》,还成为后世流传甚广的家训范本。到了清朝,西樵山在兴盛于明代中后期的四大书院之外,还形成了以三湖书院为代表、由乡绅贤达创办的乡间教育机构。

  家承理学传统,终以经营天下为志

  任建敏向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介绍,康有为的家族在南海并非名门望族,但与清代岭南理学依然有着深厚渊源,也从侧面反映了当时理学在岭南的兴盛。康有为家族的历史从高祖康辉开始,有了较为详细的记载:祖父康赞修是举人,康有为从小和他一同生活,深受其影响;父亲康达初除了有祖父辈的理学渊源,还是朱次琦(1807~1881)的学生。

  康有为从小得到家中长辈的悉心指导,5岁能背诵唐诗数百首,六七岁就读《大学》《中庸》《论语》……在12岁之前,他所学的是以四书为主的理学书籍。为了考科举,从13岁到18岁,康有为一直在好好学习八股文的写作,可惜科场表现平平,连续两次在获取秀才身份的童子试中失败。

  19岁时,康有为第一次参加乡试,没有中举,转而拜入朱次琦门下。这位老师强调,应摒弃理学、经学、心学的门户之见,都是孔子之学,都要学。于是,从19岁到21岁,从经史子集到掌故词章,康有为博览群书。

  读了那么多书后,康有为觉得,韩愈所谓的“道术”是很浅薄的,而宋明清的文章大家也是“空疏无有”。他开始怀疑,终日埋首故纸堆中的求学之法并不适合自己。突然有一天,康有为决定,“绝学捐书,闭户谢友朋,静坐养心”。这一段经历被他记录在《我史》中:“光绪五年己卯,二十二岁。以西樵山水幽胜,可习静。正月遂入樵山,居白云洞,专讲道、佛之书,养神明,弃渣滓。”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