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辉:要深度解读 而非“看图说话”

2017-03-16 08:18:15 来源:人民网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朝画西施 字号:T|T

【五代南唐】顾闳中 韩熙载夜宴图卷(局部)故宫博物院藏

  记得儿时的课堂练习有“看图说话”一项,要求用语言描述图画中的人物活动。不料这种小学低年级的作业方式成为介绍古代绘画的基本方法,所谓《×××欣赏大全》《你所不知道的×××》和《你应该知道的×××》图册里,甚至有些美术通史也是如此这般。作者不厌其烦地告知读者在画幅的上下、左右、前后画的是什么,再加上一段关于技法欣赏的文字。这种平面解读无视当今读者们的智商,很难说是尊重读者的时间。

  “看图说话”式的古画介绍应该休矣!除了需要特殊的古画阅读背景,任何读者包括低龄读者都能辨识图形,受过一定教育且有美感经验的读者也能感悟到画中的审美特性。美术史家的职责之一应该是将古画里深藏着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艺术等历史背景查证清楚,尽可能客观地把图像背后的一切告诉非本专业的读者,而不是把古画当作识字卡片。假如三百年后的美术史家向读者介绍罗中立的巨幅油画《父亲》时,说成是“老人喝水”,我们这些在天上的“知情者”一定会扼腕叹息的。

  以笔者陋见,古代大凡有年款的宫廷绘画,大多与这个时期宫廷里发生的政治事件或其他事件有着一定的内在联系,皇帝之作更是如此,如明宣宗朱瞻基《苦瓜鼠图》卷(故宫博物院藏)即是一例,对该图的阐释有三个层次,其一是“看图说话”式的解读:将此图阐释为描绘了苦瓜和老鼠。其二是取自民俗学的研究成果:根据来自《诗·緜》的上古传说“緜緜瓜瓞,民之初生”寓为“多子”之意,将此图阐释为表达企望多子的愿望。其三是根据民俗学和历史研究的成果:即幅上有明宣宗朱瞻基的自书款“宣德丁未(1427)御笔戏写”,这一年是宣宗登基的第三年,时年已三十岁的他,萦绕于怀的是久久无子,是年,他与孙皇后生了祁镇(即后来的英宗),显然,宣宗绘此图是祈祝或庆贺是年得子或祈祝皇后顺产,其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可见,单纯地就画研究画,极易自陷于浅薄之地;而汲取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则会把探索引向深入。随着研究的深入,就其作品而言,还会有第四、第五层的艺术内涵有待于发现。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