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讽刺的事实 好莱坞“她”时代还早

2018-03-27 20:45:58 来源:光明网 作者:柳青 责任编辑:靳不贰 字号:T|T

  今年奥斯卡颁奖夜,最佳女主角弗朗西斯·麦克多蒙德在领奖时提到“inclusion rider”,意思是电影行业的合约里必须加注相关条款,以确保参与人免受性别和种族歧视。乍看起来,女性电影人抵制行业内男权滥用的运动闹得轰轰烈烈,麦克多蒙德的获奖感言铿锵有力,这造成一种令人振奋的表象,仿佛好莱坞乃至全世界的电影业会迎来结构性的调整,未来会属于“她”。

  父家夫家“光环”下的她们

  事实恰恰相反。从默片到有声片、到电影工业的制作规模不断扩大,在这个过程中,女性电影工作者所面临的境遇越来越严峻。一个讽刺的事实———麦克多蒙德在领奖台上呼吁“性别和种族平等”,而她在社交网络上为人津津乐道的称呼是“科恩嫂”,一个专业能力拔尖、两获奥斯卡最佳女演员的女子,她喜闻乐见的公众身份却是一个男导演的太太。抛头露面的女演员尚且如此,女导演就更是沉默的少数派。当格雷塔·葛维格凭借《伯德小姐》在最后时刻入围奥斯卡最佳导演奖,影评界默认这只是个“陪跑”的选项,只是让候选名单看起来不那么“男性沙文”。很多人替索菲亚·科波拉和凯瑟琳·毕格罗不值,毕竟前者的《牡丹花下》和后者的《底特律》都是比《伯德小姐》更有竞争力的作品。然而,即便这样两位保持创作节奏和作品平均质量的女导演,在公众的流言蜚语中仍是依傍着父家或(前)夫家的光环,她们更通俗的身份标签是“老科波拉的女儿”和“卡梅隆的前妻”。

  科波拉自1999年拍出第一部长片《处女之死》,以平均3-4年制作一部新片的节奏,完成了 《迷失东京》《绝代艳后》《在某处》《珠光宝气》和《牡丹花下》,用这一串作品确立了她鲜明的个人风格,视听语言有着内秀典雅之美。她先后拿下威尼斯影展最佳影片金狮奖和戛纳影展最佳导演奖,对任何一个导演而言,这是一张优异的成绩单,然而时至今日,她仍频繁被男性影评人诟病“依托父亲的盛名,其实难副”。毕格罗一出道就彰显了凌驾于性别之上的帅气,从早年的 《霹雳蓝天使》《惊爆点》《K-19:寡妇制造者》,到近年横扫好莱坞的 《拆弹部队》《猎杀本·拉登》和《底特律》,性别、题材和电影类型这些世俗层面的“藩篱”都不足以阻挡她的创作野心。然而当她以《拆弹部队》获奥斯卡最佳影片奖时,铺天盖地的评论是“性别赢了,电影输了”,不愿承认并正视她对“奥斯卡老男孩俱乐部”的冲击。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