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长来访七十余年 当年的真相直指当下

2021-05-07 12:25:42 来源:北京青年报 作者:黄哲 责任编辑:王靖羽 字号:T|T

  探长

  对现实的写照不断更新

  有趣的是,包括鼓楼西版在内的可以通过各种渠道看到的影视、舞台版本,尽管时代和国家的差别是如此之大,但该剧的选角却清一色都是好人脸,表演时也不见情节剧常见的脸谱化、夸张化和戏剧腔。好像都是一群普通人,演一出并不催泪的家庭戏——这戏严守三一律到连家庭的客厅都没出。

  如果换是你,本来正和家庭成员享受着天伦之乐,虽然这份天伦之乐只是大面儿上过得去,突然闯来个不速之客,把你们每个人剥个精光,承认自己无伤大雅、却羞于启齿的行为,并由此得知:基于这一小确丧,你和某起大不幸有关。你会什么反应?因为多少心存善意,就会多少心生内疚,绝大多数人在这一点上恐怕没什么异议,因为这基于普遍人性。

  但让你背起这口救不回来的黑锅,你情愿吗?恐怕大多数人的答案是否定的。定位为正常人的剧中人,和观众有着同样的趋利避害和侥幸心理,就再合理不过了。也就无怪乎原作者和各版诠释者有着同样的自信,平着演也好,明着打也罢,谁也躲不过“享受”最后几分钟的超级反转——就像世界侦探文学名人堂里最缺乏个性甚至外貌特征的这位“古尔”探长本身,却让所有人说出了一切。他的名字Goole或Goold,与ghoul(丧尸鬼)和God(上帝)分别谐音。

  “探长”历经岁月却魅力不减,原因却颇为不幸,或者说“国家不幸英雄幸”。只因每个自认善良、行为合理的人,你愿意或不愿意背,锅都在这里,而且还可能越来越沉重。如探长在离开前所说,今天只是一个爱娃·史密斯,明天还有约翰·史密斯,而这样的男男女女可能是千千万万个。这和全剧开头,作为白手起家的成功人士的父亲,对子女提出“男人有责任的是守护好家庭和事业,而不是多管乱七八糟闲事”的“忠告”构成绝妙的呼应。这位一家之主的“忠告”,是根据“因为利益,战争根本就打不起来,连伟大的泰坦尼克都造出来了,世界会越来越好”等眼前事实判断的,他们谁都不知道在故事发生的1912年之后的几年间,刚还在急速发展的世界,连同那艘泰坦尼克号发生了什么。

  “我们并不孤单,我们在一个共同体中,我们彼此负责。”普莱斯特利作为英国左派剧作家,借探长之口,为自己和自己眼中的世界发声。而剧中主流社会的年轻一代,对此表现出的服膺,传递出“这个世界会好的”的希望。但他们可能未及身体力行,就在一战的绞肉机中为父辈的决策埋单;或是幸存,却在胜利十年后踌躇满志地死于经济危机;如果两次躲过生死劫、成功地轮到接管时代,那他们正好要为二战负责。

  普莱斯特利于战争硝烟即将尘埃落定之际,写下了这出《探长来访》,并将首演地点选在剧中父亲最瞧不上的“啥都落在后面”的苏俄,正是基于对本民族“好了伤疤忘了疼”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而这出戏1954年和1982年两次搬上大银幕,均逢保守党政府卷土重来,各种政策纷纷推翻战时留下的集体主义和互助传统。但身为人道主义者的普莱斯特利,为自己的旧作两度亲任编剧,首先是基于反思:自己亲近的左派工党也并没有做得比右派更好,结果被人民用选票抛弃。

  等到2015年,普氏已辞世多年,英国民众却在脱欧的十字路口上再次分裂,彼时将此剧搬上荧幕,同样是别有时代之意。2021年的春天,探长“驾临”中国。众所周知,曾经畅通的世界,已因新冠疫情彼此隔绝了一年多;而比物理隔绝更可怕的,是阶层和族群的撕裂和不信任——近80年前的古老剧情,再度成谶。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