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Macau并非妈阁:早期的西方人是如何给中国城市取名的?

2019-09-04 14:55:45 来源:东方网 作者:徐春伟 责任编辑:田苑 字号:T|T

入乡亦随俗:京号误当地名

  我国还有一种特殊的地名命名方式,就像人有官职一样,地名也有职务。我国古代有多京制的现象,为了区分不同的都城,会依其方位,称作某京或某都。地名的这类头衔被叫做“京号”。唐朝有两都:西京京兆府(今陕西西安)、东都河南府(今河南洛阳)。随着时间的流逝,个别深入人心的京号成为流行于朝野的俗名,以至于人们都快遗忘它们的政区本名。受古代中国人影响,西方人也有误当京号为正式地名、通过京号来转写当地地名的现象,Peking这一地名便是典型的例子。

  Peking对应的两个汉字是“北京”,但一直到民国,北京的实际政区名从未出现过“北京”。我们今天所熟悉的北京其实是个明朝以来的俗名。今天的南京市,在明朝洪武年间,真正的政区名是应天府,并拥有京师的京号。明成祖朱棣经靖难之变夺得皇位后,于永乐元年(1403年)升自己的发迹地北平府为“行在”(天子行銮驻跸的所在),并改统县政区名为“顺天府”。永乐十九年正月,朱棣正式以“顺天府”为京师。而旧都应天府获得留都的名份,京号改称“南京”。南北两京制形成后,因留都为“南京”,京师被对应地有了“北京”的俗名。

  1644年清兵入关,迁都北京,原旧都盛京改为留都。顺治十四年(1657年),清世祖仿效顺天府的命名和建制,在盛京城内设奉天府。如果按照方位,顺天府俗名应该为“南京”,奉天府为“北京”。但经过几百年的沉淀,“北京”开始与地域挂钩了,成了特指顺天府的地名,民间一直称呼它为“北京”。

  那么,为何西方人将“北京”拼作了Peking呢?在我国最早的拼音著作之一、金尼阁的《西儒耳目资》里的“北”被记作pě,是当时官话读书音“北”的入声念法[pe ],略似现行汉语拼音be并念短促(收喉塞音)。虽然当时北方话实际口音中已无入声,但是读书音仍旧保留着入声。再是“京”读king[ki ]的由来,它发音如现行汉语拼音ging。《西儒耳目资》里的“京”的声母仍然是舌根音k(汉语拼音g)。

  明末开始,北方话中舌根音g、k、h的细音(韵母为i、ü的音节)向舌面音j、q、x转变,出现了舌根音腭化现象。gi、ki、hi的读音分别变成了ji、qi、xi。以“希”字为例,它本来读作hi,类似英语“他”he[hi]的读音;腭化后,读成了xi。相应地,king(ging)就变成了jing。即便如此,我国到清末还存在着一个较为保守的南派官话。它保留了入声和舌根音不腭化的读法。在读书音方面,它的影响力甚至要超过北派官话。于是,近代西洋人受南派官话影响将北京拼做了“Peking”。

  在南方,明亡后,应天府失去了南京的头衔,也失去了带“天”字的地名,清政府将其改为江宁府。经过几百年的沉淀,“南京”已演变成特指江宁府(应天府)的地名,开始与地域挂钩了。这个民间俗名也影响到了西方人,导致他们的地图将清代的江宁府也写成Nanking。1737年,法国地理学家唐维尔《中国新图集》中的江宁府就被注为“Nanking”,而此时的中国已经处于清朝乾隆二年。

  北京和南京并非我国最早出现在西方地图上的京号地名,更早的是一个叫Cansay或Quinsay的京号地名。它们对应的汉字是“行在”,这个“行在”当然不是朱棣的行在,它具体指代的地名是南宋国都临安府,即今天的杭州。南宋在绍兴八年(1138年)定都临安府后,为显示收复故土的决心,京号不称为“京城”,只称之为“行在”。《马可·波罗游记》中多次提到的东方最美城市Quinsay就是行在(杭州)。“行在”成了明代以前杭州在西方最为知名的译名,《加泰罗尼亚地图》中的Cansay指的即是杭州。

  1638年,德国曾出现一幅凭想象描绘杭州城的铜版画《Xuntien alias Quinzay(Hangchow, China)》。原图的Xuntien即顺天,明朝京师的政区名“顺天”府,Quinzay为行在。图名直接翻译是“顺天别名行在”,这当然不妥当。这显然这是西方人曲解了Xuntien的意思,勿误为“京号”的译名,“Xuntien alias Quinzay”全句应译为“京号为行在”。

  我国早期地名西文转写大部分是西方人自说自话,画在了地图之上,写在了书籍之中。它们都没遵从名从主人的这一重要原则。这给今人寻找早期拼音对应的地名带来了极大的困惑,挖掘历史真相也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即便如此,除了对照地图中的地名位置外;了解一定的语言学知识,对于破获出不少有关地名的真相,也是大有帮助的。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