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下江南 是为了吃喝玩乐吗

2018-02-18 13:17:49 来源:光明网 作者:刘勃 责任编辑:黄伟佳 字号:T|T

  事实上,乾隆十六年,皇帝第一次下江南。但诸般事宜,在乾隆十四年即已提上议事日程。筹备工作是“旗人事务”,行进路线很大程度上和清初战争重合;途中,还不时举行各种军事活动,八旗将领不得乘轿只能骑马……这一切似乎在刻意向外展示:八旗兵丁仍是那支“无敌之师”。

  乾隆当然也精通恩威并举的道理。在“东南财赋地、江浙人文薮”炫耀武力的同时,他也不断颁布免除赋役的诏旨。皇帝还时不时展示自己对汉人诗文、学术的热情和才华。但在第一次和第二次下江南之间,乾隆有过一次东巡,特意强调注意避免被“腐朽没落的文化”所腐蚀。

  总之,封建统治者心中有一盘无比巨大的棋。对旗人,强化本族意识稳固基本盘;对汉人,暗中提防,但也确实注重轻徭薄赋,以及表示对汉文化的热切认同,从而淡化人们的反抗意识。

  一路上,和水较劲

  乾隆下江南公开的理由,是有一番说辞的。所谓“南巡之事,莫大于河工”,即最重要的是治理黄河水患。自宋代黄河夺淮以来,黄河、淮河以及大运河的河道,三者纠缠不清。由此,河工与一件关系国家命脉的大事密不可分,即通过大运河把南方物资运往北方的漕运。

  现在我们知道,要想治本,就要减少河水中的泥沙;要减少泥沙,就要改善上游的植被状况。但在乾隆时期,相关地区正在疯狂地烧山垦殖。

  清代大体采取鼓励人口增长、奖掖土地开发的政策。到乾隆年间,平原地区已没有进一步开发的空间。于是,地方大员纷纷上书,请求允许百姓入山开垦。乾隆七年,皇帝下诏正式推行这一政策,并对新开发的山地免征赋税。

  如果当时中国只有稻米、小麦等传统作物,那这个政策的影响也未见得会如此“立竿见影”。因为这些传统作物不太适合在寒冷、干旱的山地生长。但问题在于,美洲的玉米、番薯等作物已经传入。这个环境,对它们来说正是“广阔天地”。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