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境“逼”出来的中国农村改革第一乡 专访原广汉向阳公社党委书记叶文志

2018-12-07 09:49:15 来源:华西都市报 作者:唐金龙 王攀 董兴生 责任编辑:邓丹凤 字号:T|T

  叶文志接受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专访。

  向阳换牌。

  人 物 小 档

  叶文志,1942年1月生,1970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0年,时任向阳公社党委第一书记的他,参与并推动了向阳公社摘下人民公社牌子的壮举,是广汉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经济社会发展的参与者和见证者。

  叶文志于1974年任向阳公社党委书记;1978年任广汉县委副书记、广汉县常务副县长;1980年兼任向阳公社党委第一书记;1982年后历任广汉县代县长、县长、广汉县委书记、德阳市委常委、广汉市委书记、四川省劳动厅副厅长兼省劳务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正厅级巡视员等职务,于2004年退休。

  “有女莫嫁向阳郎,吃的稀饭浪打浪,住的草房笆笆门,走的泥路弯又长。”这首民谣道出了当年向阳的困境。

  “改革都是被困境逼出来的。”7676岁的原向阳公社党委书岁的原向阳公社党委书记叶文志说记叶文志说,,当年的改革就是一张白纸一张白纸,,自己画蓝图自己画蓝图,,遇到啥改啥改啥,,坚持问题导向坚持问题导向,,坚持敢为人先。

  谁也没有想到,叶文志他们的改革竟成为推动中国农村改革的一大壮举,也成就了向阳“中国农村改革第一乡”的美名。

  在向阳镇人民政府陈列室,两块木牌相对而立,一块是“广汉县向阳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另一块则是“广汉县向阳乡人民政府”。1980年,向阳党员干部偷偷摘掉人民公社牌子,悄悄换上乡人民政府牌子——这一摘一换,穿越了当时体制“禁区”,让农村恢复勃勃生机,也让向阳闻名于世。

  在冬日暖阳下,和叶文志一同追忆“40年”的时候,远处一列和谐号动车呼啸而过,“十多分钟就到成都了,很多人都是住在广汉,在成都上班。”让叶文志更加高兴的是,很多成都人现也在广汉上班,就在他出生和工作过的向阳上班。

  “逼”出来的改革

  1974年,32岁的叶文志最终还是服从了组织的安排,去向阳公社当了党委书记。

  “说实话,当时内心深处是不愿意去的。我是那里走出来的,我知道那里的状况。”叶文志告诉记者,向阳是当时全广汉最落后的一个公社,又是软班子、懒班子、散班子,觉得这个地方很难搞好。

  用叶文志的话来说,改革是当年现实条件给“逼”出来的。

  窘境之下,叶文志他们硬着头皮上,一手解决当下吃饭问题,一手改革调动农民积极性。于是就有了包产到组、包产到户。就在改革的当年,交了公粮、卖了余粮,老百姓都还有口粮,还可以养鸡鸭、养猪,搞副业。

  包产到户后,农业稳步增长了。叶文志又把改革的目光转向了工业企业。

  “一个砂石厂都是亏本的,简直奇了怪了。”叶文志说,从河坝里把沙石淘出来再运到厂里最后卖出去,居然都要亏,实在想不通。他调研才发现,拉沙石的车到厂里拉一车沙子,并没有出去,而是在厂里打转转,转三转记三个工,“这样混乱的管理,不亏才是怪事。”

  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叶文志就把沙石厂的问题先解决了,接着把酒厂也承包了出去,后来又新建了砖瓦厂、电杆厂等企业。

  回忆起当年热火朝天的景象,叶文志仍不胜感慨。

  叶文志对记者说,当时办砖瓦厂没有钱,就找之前买沙石的客户借钱开办企业,承诺客户以后买砖瓦从借的钱里面扣除。

  有了工业企业,就要有销售,于是叶文志又成立了工业供销公司、农业公司,后来合并为农工商联合公司。

  说到这里,本来坐着的叶文志站了起来,激动地说:“农工商联合公司才是新东西,广汉其他地方都没有。”同时,还实行了“五定奖惩制度”,“定产值、产量、质量、成本、报酬,搞好了就奖励,没做好就扣钱。”

  在改革农业和工业的同时,叶文志把公社行政也改了,成立了行政组,专门管办公室行政这一块,从而在实质上结束了“政社合一”。

  悄悄摘牌换牌

  为什么要摘下人民公社的牌子?

  问起“摘牌”,叶文志更加激动。他说,最主要的就是因为经济基础发生变化了,“从经济发展上来说,名称不相符了。从经营基础上来说,这个体制就更不适合了。”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