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境“逼”出来的中国农村改革第一乡 专访原广汉向阳公社党委书记叶文志

2018-12-07 09:49:15 来源:华西都市报 作者:唐金龙 王攀 董兴生 责任编辑:邓丹凤 字号:T|T

  叶文志说,人民公社这块牌子给人的印象就是“吃大锅饭的牌子”,出工一条龙,下田一窝蜂,钟在走人不动,调动不了积极性,生产咋个搞嘛?

  经过一系列改革,向阳公社把16名干部分成行政班子、农副业班子和社队企业班子,并试办了农业技术服务公司和商业公司,成立农工商联合公司,统管全公社经济工作……至此,人民公社管委会已失去经济管理职能。

  虽然人民公社的经济管理职能被架空,但牌子依然挂在那里。

  叶文志回忆说,向阳在实际生产经营和行政管理中,已经抛开了“政社合一”,所以摘牌子势在必行,也是水到渠成的一件事。而且,摘牌子也征得了当时省委主要领导的同意。

  叶文志回忆:当时广汉的县委书记从长春做完“油菜籽换玉米”的生意回来,便联系了他,还有钟太银(时任向阳公社管委会主任),要求找一个比较僻静、能保密的地点,叶文志就带他们来到河边供销社的一个旅馆的二楼开了一个房间,当时就明确了向阳公社换乡政府牌子:不登报,不宣传,不广播。

  叶文志说,当时他兼任向阳公社党委第一书记,具体的换牌工作由钟太银负责,“到底哪天摘牌子都是他们自己决定。”由于当时不让对外宣传,“照片都是后来补拍的。”

  时任向阳公社办公室主任的何启香告诉记者,具体什么时候换牌子她这个办公室主任也不知道,都是悄悄在做,怕担风险。

  1980年9月,向阳悄然“换牌”——早上出去还是公社,中午回来就是乡了。

  叶文志回忆,刚换牌子时大家并没有太多在意,但后来发现街上到处都是人,竟然青白江新都的人都过来了,都来看那块乡政府的牌子。

  更出乎叶文志他们预料的事接踵而至。因为新华社记者的一个内参,“换牌”之举引来了北京的注意。全国人大常委会的一个电话打到了广汉县委,语气很严厉。

  叶文志说,他当时已经做了最坏的打算,“大不了就回去当农民嘛,我本来就是干气力活出来的,推车子挑担子都没有问题。”但在半月后,全国人大常委会又打来电话,“中央领导同意你们搞试点。”

  很快,这一试点改革不仅在广汉得到全面推广,在全国农村也引起强烈反响,而且还在国际上受到诸多关注。

  1982年12月,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修改后的《宪法》规定:“省、直辖市、市、县、市辖区、乡、民族乡、镇设立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自此,人民公社成为历史……

  对/话

  “改革者要有担当,还要有不服输的精神”

  为解决吃饭问题,向阳镇党员干部以一种勇于开拓、破旧立新的创新精神站在了改革潮头,从包产到户,到鼓励农民经营家庭副业,再到发展村集体经济,农村经济活力不断释放。今天,向阳镇已形成食品制造、电气设备、高端造纸三大支柱产业,拥有生产经营性企业328家,2017年实现GDP27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3065元。

  记者:从影响上来看,似乎换牌比具体改革措施更让向阳出名?

  叶文志:我们把人民公社的弊病总结了几句话:浮夸风的牌子、瞎指挥的班子、吃大锅饭的根子。我们的改革到了1979年,农业改了、工业企业改了、行政班子改了,所以摘牌子势在必行,从经济基础,从人们的意识,与实施激励奖惩都不相适应,所以自然就把它取了。但影响那么大,却是我们最初没有预料到的。

  记者:我们都知道改革很难,有时候还要挨骂,甚至是写检讨。

  叶文志:改革路上不光要有作为还要有担当。挨骂要干,挨批评也要干,写检讨还是要干。要有担当,还要有不服输的精神,所以说很难。

  记者:从向阳的改革到广汉的改革,你参与了、见证了,写过检讨吗?

  叶文志:还是有好几个。“三不要”引进人才,挨过批评。卖户口,我也做了检讨。还有修路也挨了批评,修宽了,修了六十米宽,那是1984年,被上级领导拿来与人民南路比,也挨了批评。还有一个粮食改革,虽然很成功,还是挨了批评。

  记者:改革一路走来,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叶文志:作为干部来说,不要只想着自己,要眼睛向下,要看到群众的利益上,要一心想在人民身上。改革要得到群众的理解、群众的支持,要让群众得到实惠,改革才能成功。

  后 / 记

  广汉向阳,108国道穿境而过,路旁的大牌坊上书“中国农村改革第一乡”9个大字。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