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设计初衷和主题是什么?

2019-03-18 17:27:48 来源:人民网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田苑 字号:T|T

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部分)

  人民英雄纪念碑,这座被誉为史诗般的建筑经典,已经走过六十多年的风雨历程。纪念碑分碑身和基座两个部分,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下层须弥座束腰部位那10幅汉白玉浮雕。东面为“虎门销烟”“金田起义”,南为“武昌起义”“五四运动”“五卅运动”,西为“南昌起义”“抗日游击战争”,北是正面,为“胜利渡长江”,在它的两旁,有两幅主题为“支援前线”和“欢迎人民解放军”的浮雕。那么,当年为什么要设计这样一组浮雕?凸显的主题是什么?再有,为什么要把“胜利渡长江”“支援前线”和“欢迎人民解放军”这三幅浮雕摆在正中央?这其中蕴含十分丰富的思想内涵和价值理念,反映着回顾百年沧桑,铸造历史丰碑,激励前行的文化意蕴。

  浮雕设计初衷和主题:纪念碑最直观的画面,是展现一百年来中国人民英勇斗争的全景图

  1949年9月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为了纪念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在首都北京修建人民英雄纪念碑。当天下午6时,毛泽东率领出席会议的全体代表,在天安门广场上举行了建立纪念碑的奠基典礼。毛泽东宣读了纪念碑的碑文: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值得指出的是,这一段由毛泽东亲自撰写的碑文,高度概括了中国一百年来革命历史的完整全貌,全面系统地勾勒出几个不同时期人民革命的斗争历程,既是纪念碑的思想基础,也为纪念碑浮雕确定了鲜明主题。纪念碑从选址、设计、建设,到浮雕的创作、选材,无论是从建筑角度,还是从艺术角度,都始终紧紧围绕着这一主题,探索如何表达、如何最终实现这一主题思想。这一主题的深刻要义:反映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为抵御列强侵略英勇抗争,实现国家独立、民族解放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反映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继承革命先烈遗志,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历史初心。

  浮雕创作在纪念碑设计中占据重要分量。因此,对浮雕内容的选择、表现形式、与建筑的结合、浮雕的位置等,经历了较长时间的探索。周恩来总理倾注了大量心血。在讨论设计方案时,他提出要在纪念碑底座四周设置浮雕的建议。他强调,浮雕在纪念碑的外面,是纪念碑最直观的画面,浮雕设计是体现人民英雄纪念碑政治内涵的关键,具有重大政治意义,必须作为重点工作抓紧抓好。浮雕的创作立意和原则是:既能体现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特点,又需要把中国一百年来的革命历程表现出来,既要有革命内容,又需要有很高的艺术品位。这段重要讲话为把握主题、选择题材、创作标准等作出了明确阐释。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