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来添尔一峰青” 由“摹古”而“出新”

2018-11-19 14:15:36 来源:人民网 作者:亦言 责任编辑:田苑淯颖 字号:T|T

  桃花源图(国画) 161.5×102.5厘米 明代 周臣 苏州博物馆藏

  “唯有家山不厌看”“我来添尔一峰青”“笔砚写成七尺躯”“我向毫端寻往迹”。中国古代山水画所蕴含的精神追求、所达到的笔墨成就、所代表的人文内涵,一直是后世研习传承的重点。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需要立足于传统进行系统性梳理、比较性研究,也需要发掘与当代精神相契合的点,并通过合适的阐释方式让公众易于接受。

  北京画院自2015年起推出的“中国古代书画研究系列展”,以明清绘画为切入口,通过整合国内重要文博机构的藏品资源,以共同办展的形式,将明清绘画的不同切面分类整理、展示,蔚为大观。迄今为止,已举办明清文人实景山水作品展、傅山书画精品展、明清人物画的情与境等展览,在业内屡获好评。11月5日起,作为该系列第四展的“我向毫端寻往迹——明清山水画的古意今情”汇集了故宫博物院、苏州博物馆、广州艺术博物院等单位收藏的35位书画家的逾50件明清诸派的摹古佳作,在北京画院美术馆持续展出一个月。从明清文人的实景山水中挖掘山水画“实景”与写生的关系,到傅青主的个案研究,再到明清人物画情与境的营造范式,以至从“摹古”中寻觅古意今情,这个研究系列从画家在自然界中如何进行写实性描绘的讨论,又回归到强调传统绘画中临习古人的重要性,再一次显示了“向传统致敬”的真诚和深度。

  以古为师,是中国绘画传承至今的不二法门。师古人与师造化,同为中国绘画不可或缺的承学方式。一般来说,画家把临、摹、仿作为绘画入门的途径,通过临摹古人的画作,传达先贤的神韵,并在此基础上以自然为师,最后达到理想的境界。明清时期,随着城市商业的繁荣和文人士大夫对“格物致知”静观沉思的追求,文人画占据了画坛主流,亦是明清文化形态中浓厚的复古倾向的反映。诸多画家极尽摹古之能事,通过吸收古人的笔墨技法,融入古人的情与神、心与意,使摹古成为文人画家与古人进行心灵沟通的方式。到了清代,“四王”的临习出入宋元,刻意摹古,惨淡经营,梳理和总结了中国山水画的笔墨艺术,使之具体而微,修正了禅学意味上的虚玄之象,实现了“精妙而能”。本次展览上,包括沈周、文徵明等吴门画派画家和以董其昌等为首的松江画派以及清初“四王”等传派的摹古山水画佳作,共同呈现了这一临习传统的情形,以及明末清初山水画坛流派纷呈、气象万千的局面。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