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京华 最忆是围炉

2018-01-16 17:17:33 来源:北京晚报 作者:刘永加 责任编辑:黄伟佳 字号:T|T

  数九寒冬,正是北京人所熟悉的“猫冬”时期。如今室内都有暖气,可让人热乎乎的,但在百余年前,对老北京人来说取暖并非易事,不过那时的冬季生活,别有一份风味。

  在清末时,老北京人最常见的取暖“神器”,就是热烘烘的暖炕。《都门杂咏》曾收录有一首诗,描写了旧时老北京冬日取暖的景象:“雪纸新糊斗室宽,映窗云母月团来。地炉土炕重修葺,从此家家准备寒。”

  那时,炕都有灶口和烟口,灶口用来烧柴,烧柴产生的烟和热气通过炕间的墙时,烘热上面的石板产生热量,使得房间变暖。在普通人家,为了节制薪炭消耗,习惯于把锅灶和炕连为一体。这样,在做饭的同时也把火炕烧热了,一举两得。又做饭,又取暖,俗话称“锅台连着炕”。

  进入民国后,睡炕的人家逐渐减少,改成睡床和铺板了。随之而来的,是装有一节节马口铁皮烟筒的西式“洋炉子”。而一般人家仍然还是用没烟筒、烧煤球的炉子,少数的烧木炭火盆儿。那时候,这些炉子没烟囱,添煤时要将炉子移到屋外。因此,煤气中毒现象时有发生。不过,当时人们也有应对之策:把人抬到院子里吸会儿冷空气,或者灌大半碗酸菜汤,中毒的人也就苏醒过来了。老北京人生火,往往由头年的十月初,一直烧到次年的二月初,差不多得烧五个月,要不怎么说冬天苦长呢。

  那时北京的冬天滴水成冰,风沙也大,所以,特别讲究糊窗户,以防止“针尖大的窟窿,斗大的风”。人们用打好的糨糊刷在窗棂上,再糊上洁白的东昌纸,连窗框上露木头的地方也用纸裱糊过。

  四合院里的人们在户外的活动极少。因此关于冬天的回忆,大多限于室内。正是如此漫长的冬季,给生活在这个城市的人,带来了不一样的趣味。著名作家俞平伯在《陶然亭的雪》中记载了老北京的冬天况味悠长。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