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锦萍:海岛“120”的34年坚守

2020-09-02 17:25:47 来源:央视网 作者:阚纯裕 责任编辑:田小介 字号:T|T

  央视网消息:一间采光并不好的石头房子,一盏老式的电灯,一排装满药品的铁皮柜子,并没有人监督打卡,但在这样的工作环境中,有一个人坚持朝五晚九34年。

  她是王锦萍,面积74公顷的吉钓岛上唯一的一位医生。

  “几十年都是我等病人,不是病人在门口等我。”

  成为医生

  吉钓岛地处福建福清、长乐、平潭三地交界,家家户户靠海而生。大海给了岛民生存的资源,但有时也成为他们活下去的障碍,岛上400多户村民通往外界的唯一交通工具——渡船,也时常因恶劣天气而停运。

  王锦萍一直记得小时候陪妹妹出海就医的经历。那次,妹妹高烧不退,一家人只能出海求医。可是家里没有渔船,只能借船。当天晚上风急浪高,没有渔民愿意借船,王锦萍的父母苦苦哀求,一个邻居终于勉强同意。原始的手划渔船船身窄,一个风浪拍过来就会倾覆,使尽全身力气都难以稳住船身,更不要说提高航行速度。

  万幸的是,妹妹被及时送到医院抢救过来。“那时我心里就想,如果有一个医生在这边,也不用把妹妹送出岛,不会遇到这么多的危险。”

  然而由于条件艰苦,岛上甚至没有通电,很少有医生愿意长留在此,村民长期缺医少药。“没有医生肯定要出岛,但是如果遇到台风,就会被困在这个岛上,那个时候病人就很危险。”

  王锦萍的叔叔是镇上卫生院的医生,每个周末回乡义诊。只要叔叔回来,王锦萍就会跟在他身边。“一个病人肚子痛,来打了针吃了药,坐一会,感觉就好多了,很神奇。”就这样,王锦萍心中悄悄种下了一颗行医的种子:“我长大了也可以去当医生,能够解除病人的痛苦。”

  高中毕业后,王锦萍循着叔叔曾经的学医之路前往福清卫生学校读书,临近毕业,同学们有的被分配到福清本地医院,有的选择去外省闯荡,王锦萍没有多想,选择了回岛。

  后来,王锦萍申请入党。父亲问她:“你知道党员的标准是什么吗?有什么困难你得先上。”“这我能做到。”王锦萍说。

  然而,当她走上工作岗位不再是一个旁观者时,她才真正体会到资源短缺给行医造成的困难。卫生所的房子是租的,每隔一段时间,房东总要把房子收作它用。既要照顾孩子,又要忙着接诊,闲暇时间还要到处找房,焦头烂额之下,王锦萍干脆把卫生所搬回了家。

  虽然省去了到处搬家的繁琐,但家人的正常生活也就此被彻底打乱。晚上前来看病的村民会吵醒全家人。常常是忙到半夜,第二天还要照常接诊。

  村里不通电,王锦萍就点上蜡烛给村民看病,出诊的路上要打手电筒。

  村民们需要什么药,孩子们要打哪种疫苗,王锦萍就到镇上的药店订购。

  她一个人把几大箱药搬上公交车,再转运到船上。渔船靠岸后,没有码头,王锦萍就蹚水下去,百斤重的药品靠她用双肩挑回卫生所。为了让村民省去出岛就医的麻烦,王锦萍每个冬夏都未间断。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