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锦萍:海岛“120”的34年坚守

2020-09-02 17:25:47 来源:央视网 作者:阚纯裕 责任编辑:田小介 字号:T|T

  做好医生

  30多年来,王锦萍熟记岛上几乎每个人的身体状况。大多数村民自己不记得吃什么药过敏、有什么不良反应,王锦萍都了然于心。

  给不识字的老人开药,她就在纸上画横线:“画一横,就是每天吃一次吃一粒。给她画三横,一次吃三个。”

  作为岛上唯一的医生,她的职责不止于此,还要负责接生。

  从1986年到2001年停止家庭接生,她在岛上迎接了200多个新生儿。

  在王锦萍成为医生第三年的某个晚上,楼下急促的敲门声惊醒了她。开门后只见一位男子神色焦急,他恳请王锦萍同自己到家里看看即将生产的妻子。王锦萍赶忙拿上药箱,一路快跑向产妇家奔去。

  到产妇家后,王锦萍发现情况危急:孩子的脚都已经伸出来,脚趾发紫,听胎心就没有声音了。

  家属在一旁啜泣,王锦萍强迫自己冷静下来——如果这时出岛,产妇和婴儿极有可能会在路上发生意外。王锦萍决定就地接生。

  她一边给孩子做人工呼吸,一边让产妇家属叫叔叔来帮忙。然而看到婴儿全身苍白,没有心跳,叔叔当下就判断婴儿活下来的希望渺茫。但王锦萍不肯放弃:“这是一条生命,我的手一放下,这个孩子就没了。”借着烛光,王锦萍不记得自己抢救了多久,只想着自己不能停,一定要把孩子救活。

  终于,婴儿微微发出了一声鼻息,那一刻,王锦萍的心也跟着动了一下。

  命悬一线的小生命让王锦萍更加感受到驻岛医生的重要性。“如果当晚出岛,也许会母子俱损,这个家庭将要遭受的可能就是毁灭性的打击。”

  不舍“医生”

  90年代中期,岛上的常住人口增长到1000多人,王锦萍的工作也更加繁忙,此时她的三个孩子陆续到了上学的年纪,到底该怎样兼顾家庭和工作?她感到难以平衡。

  大儿子陈坚主动要求去上寄宿学校,周末回家。然而,由于交通不便,这个设想从来没有实现。一走就是一年,母子相聚变成一件不易之事,王锦萍只能请母亲和妹妹帮忙照顾儿子。

  当陈坚时隔一年再次回家的时候,却一瞬间忘了站在面前的妈妈。

  多年后回忆起那一幕,陈坚笑言:“印象里面妈妈那个时候应该是很年轻的,但是突然间一见到,怎么变黑了,感觉沧桑了、劳累了。”

  听到这些话,尽管已经过去很久,王锦萍还是会哭。她的眼睛连续地眨了几下,随后向上看,没能止住泪水流下。

  陈坚上学后不久,王锦萍的小儿子也遇上了同样的问题,那一刻王锦萍动摇了,她开始考虑离开这片土地。

  她对来诊所看病的老人坦承自己的想法,老人拉着她不让走:“你不干了,我们这么多老人都要等死了。”

  当初正是因为看到岛民就医的困境,王锦萍才决定留在这里,过了这么多年,她更能理解村民们挽留背后的苦衷。眼看两个儿子都离自己而去,王锦萍心中留下无数的遗憾和愧疚。

  王锦萍的付出被村民们看在眼里,吉钓村党支部书记林依俤说:“我们全村以她这样能坚守在我们海岛为榜样、为骄傲,都挺感激她。”

  村民林香玉说:“我老人家舍不得,王医生在这里,我感觉很安全。”

  数次想过离开,又数次因为无法割舍选择留下,34年风吹雨打,王锦萍靠一己之力打破了岛上常年缺医少药的局面,无条件守护着家乡人民的平安健康。就像她当年许下的医生誓言一样——我对人类的生命自受胎时起即始终寄予最高的尊敬。(文/阚纯裕)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