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集赴美IPO:去年GMV仅227亿元

2019-03-26 07:54:33 来源:中国网 作者:陈克远 责任编辑:风华 字号:T|T
  在净利方面,2016~2018年,云集的净利润分别为-2466.8万元、-1.06亿元和-5632.6万元。尽管2018年亏损已有所收窄,但仍是连续3年亏损。

  而在云集的总成本中,营收成本占绝大多数份额,2016~2018年的占比分别为73.5%、78.88%和81.64%。云集在招股书中表示,营收成本主要包括了商品的购入价、入站运费、存货的减记和会员培训成本等。

  有关注云集模式的资深业内人士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云集的成本上涨,主要是伴随交易规模的扩大,如果此后能够保持规模增速形成规模效应,毛利水平将有所提升。

  此外,该业内人士还指出,云集对商品的供应链管理并非完全的自营也不是完全的外包,而是通过部分控股或者战略签约方式,选择较强的供应链把控方式去运营,这也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运营成本。

  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肖尚略曾将云集模式形容为“强管控的开放平台”。

  而对于盈利问题,云集在招股书中也表示,公司实现盈利的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增加会员和其他用户数量、扩大供应商基础、优化成本结构等方面。未来,公司计划扩大投资用于加强基础投资和技术建设,提供更加精致的产品选择和丰富的增值服务。但如果公司未能有效地管理和扩大供应商关系,有可能对业务和盈利前景造成影响。

  除上述风险外,《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到,伴随云集规模的扩大,云集的库存量也出现了明显增长。

  招股书显示,2016~2018年,云集的库存量分别为9744.3万元、3.33亿元和6.76亿元。库存增量明显,意味着,一方面是云集的交易规模在扩大,另一方面也给平台带来了高库存风险。

  对此,云集在招股书中也表示,2016年、2017年和2018年,平台库存周转天数水平分别为25天、15天、17天,更多库存商品给平台的库存管理带来了更大挑战性。如果平台此后未能成功扩展基础设施或是仓储设施出现长期运营中断,将会对平台的增长潜力、业务和运营结果造成影响。

  看得见的风险尚可提前准备进行规避,但尚未显现的隐忧则是更大的隐患。正如很多业内人士所说,谈及国内社交电商,绕不开的是拼多多。

  去年,拼多多上市时,其凭借微信进行社交裂变的低成本获客模式,获得资本市场广泛认可。但从近期拼多多的财报来看,根据雪盈证券的统计,按照交易用户计算,其获客成本已从2017年第四季度的8.7元,跳涨到2018年第二季度的61元,到2018年第四季度时,更是达到了183元。

  拼多多的遭遇,未来是否会在云集身上重演,成为业内关注的焦点。

  云集招股书显示,2016~2018年,云集的营销费用分别为1.38亿元、7.08亿元和9.55亿元,以2017年和2018年的买家增量来看,这两年,云集的买家分别增长了1400万人和630万人,对应的获客成本分别为39.58元和39.2元。由此来看,云集似乎尚未表现出明显的获客成本增长趋势。

  对此,有社交电商从业者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拼多多和云集的盈利模式有着本质区别。前者的收入来源依靠的广告和交易佣金,而后者主要源自交易差价。不同的商业模式决定了各自的侧重点不同,拼多多获客成本的提升主要是因为营销成本增加,但在庞大的用户基数下只能换来小幅的用户增长。而类似于云集等的会员制模式,营销手段其实并不重要,关键在于对上游供应链和下游消费者的把控。

  “社交电商的本质依旧是卖货,是通过社交裂变方式,让获客成本更低。”上述人士如是总结。

  事实上,在记者此前采访的多名社交电商从业者中,不少人士甚至有企业高层都将自己调侃为“卖货的”。背后的含义在于,这份钱挣得并不容易,是从一件件卖出的商品中弯腰捡起来一个个“钢镚”。

  也正因为如此,从云集招股书也可以看到,2017~2018年,云集的营销费用在总成本中的占比从10.8%下降到了7.28%,而履约费用则从8.68%上涨到8.86%。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