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如何优先?代表委员对话七大教育热点

2018-03-12 13:45:49 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康小君 字号:T|T

  破解残障儿童入学难,提升教师融合教育素养

  去年5月1日起实施的新版《残疾人教育条例》明确提出,要优先采取普通教育方式,积极推进融合教育。然而,现实并不乐观。

  2017年9月,在新的一批中小学新生入学之际,全国心智障碍者家长组织联盟发起的“适龄残障儿童入学状况调查”显示,适龄受访者(6-15岁残障儿童)只有45%正在接受义务教育,休学/在康复/在家等的占37%。

  针对此,广东律师协会会长肖胜方代表表示,保障更多残疾学生就读,促进他们与其他同学的融合,提升教师的融合教育素养是关键。

  他建议,教育部应要求师范院系所有师范生的必修课程中增加融合教育理念和方法等内容;合理配置特殊教育资源,确保普通学校所需的特教师资,解决编制和待遇问题;制定适合残障学生发展的评价标准和融合教育教师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给“人才帽子”瘦身,勿让浮躁气、利益链侵蚀大学精神

  为吸引、培养高层次人才,国家多部委、各省市和众多高校纷纷推出各级各类的人才计划。据九三学社中央不完全统计,国家层面和省级层面分别有人才计划84个和639个,而市县层面人才计划多不胜数。

  很多科研人员为了“争帽子”,片面追求论文数量,助长科研浮躁之风。人才计划存在重叠交叉,导致资源非正常地向少部分人才过度集中,降低了资源配置效率。人才称号评审也缺乏有效监督,容易滋生腐败和学术造假。

  九三学社中央的发言提出,人才称号过多过滥,亟须精简。通过科学评估,关闭“僵尸”人才计划,停办低效率人才计划,合并同类和定位相近的人才计划。

  与此同时,推动人才称号“去利益化”,切断背后的利益链,把人才称号还原为反映科研贡献和学术能力的一种科学荣誉,将评选标准由聚焦人才身分向聚焦人才能力转变。

  此外,一些来自高校的代表委员呼吁,建立评审监督机制、绩效评估机制和责任追究机制,打击评审过程中的违规腐败行为,维护学术纯洁和大学精神。(半月谈记者 原碧霞 周颖 周畅 潘林青)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