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屏南县文创产业引领让传统村落变身时尚之乡:古村落的“文艺复兴”

2018-07-18 16:39:15 来源:农民日报 作者:程天赐 责任编辑:王靖羽 字号:T|T

  90后的沈明辉患有侏儒症,开始画画之前,他以卖气球为生。2015年11月,通过残联介绍,他开始在双溪镇安泰艺术城学习油画。内心充满兴奋和好奇的他画下了自己的处女作——《远山》。他感到,绘画其实并没有那么难,“只要你愿意一直去画。”他在绘画中探寻自己:“一张画就是你的那个世界。你想要怎么去创造,怎么让它变得更美好,这就是你的选择。”

  经过学习和练习,沈明辉逐渐摸索出了自己的风格。他擅长用规则、细小的彩点展现物体形象,画出想象的精彩与厚重。2017年他的作品还参加了法国里昂双年展。

  林正碌说,文创产业的先进性在于,它能够让看似落后的地方、弱势的群体变成有作为,树立起文化自信。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艺术教育,使生命的可能性尤其是创造力和人文情怀得以绽放。

  漈下村半年的试点,村民从质疑、观望到积极参与、主动作为。他们开始拥抱互联网,开拓了视野,增加了收入,有的整修古宅,开设了艺术空间。周边及全国各地地寻求艺术梦想的人们闻风而至。这让文创激活古村、艺术唤醒乡土成为可能。

  屏南县持续发力推动,在距离5A级风景名胜区白水洋5公里的双溪镇设立文化创意基地——安泰艺术城,为“人人都是艺术家”公益教育项目搭建起更广阔的舞台。目前,已接待国内外驻学人员2万多人。上万名画友到各村落体验。全县开起了60多家农民画廊和50多家乡村文创民宿。

  一套文创改变乡村的“组合拳”

  屏南县山奇水秀,拥有中国传统村落15个,省级传统村落20多个,其中3个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村,6个为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旅游目的地。境内现存古廊桥56座;四平戏、平讲戏、木拱廊桥建造技艺、红曲米酒酿造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丰富多彩。然而,随着大量农村人口外出务工、经商、求学,“空心村”不断涌现。距屏南县城40公里的熙岭乡龙潭村就是一个缩影。两年前,这个户籍人口1400人的行政村仅剩不足200人常住。当地的学校办不起来了,古村民居逐渐衰败废弃。

  2017年5月,龙潭村文创助推乡村复兴项目打出了一套“组合拳”:开展村民艺术普及教育,同时修缮古村,引进外来精英。

  “这三个组合拳联合起来,就可以在这么偏僻的地方形成一个世界性的文化‘硅谷’、优质生活社区,使美丽宜居古村成为优越于城市的新的创业空间。”林正碌说。

  龙潭村首批选送了30多位“文创种子”到双溪古镇安泰艺术城接受“人人都是艺术家”公益教学。在学会画画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学会与外来人的相处与沟通。

  如今,村里受过绘画培训的村民有近百人。在龙潭村新落成的艺术教育中心,每天下午绘画大厅总是挤满了人,在画布上展示家乡的美成为不少村民的习惯。以艺术创作为纽带,新老村民之间有了更多的交流。

  实施乡村提升工程。将古村落房屋重新装修设计、接入水电、加固危房。着手建设公益美术馆、非遗博物馆、音乐厅、文化服务中心、休闲广场等文化设施。进行环境整治。村里修起了木长廊,长廊两侧挂上红灯笼。以乡村提升工程吸引人。

  创新投融资机制。引进外面的人来认领古民居,出资修复房子。实行由村委会与古民居户主签订15年期限租赁合同,“文创移民”再与村委会签订租赁合同;由“文创移民”出资,村委会代租代建的模式,破解传统村落“保”与“用”难题。这一创新机制让外来人可以放心常驻。

  复办龙潭小学。教育是乡村的希望,唯有教育的兴盛,才有乡村的明天。2017年秋,龙潭小学复办了多个年级,从原有1名老师2个班6名学生,到现有9名来自全国各地的支教老师5个班28名学生,北京、浙江、武汉等地多名学生转学到龙潭。村小的复办,对“文创移民”和本地村民来说都是“定心丸”,切实解决了他们的实际需要。

  沉寂多年的龙潭古村,又响起锯木头、凿大梁的木工活的声音。几十名工匠加班加点,建雨廊、修古厝……村支书陈教弟忙得没时间接受采访,他说,最多时,村里有40多处工地同时开工,需要他来安排调度人工。

  古村改造、整修过程中,最大限度地采用本地材料和工艺。走心的设计,让每幢老宅传统而又灵动。充足的采光、通透的空间、时尚的灯具赋予老宅重生般的朝气蓬勃。每幢老屋都成为了一件作品,成为人人“争抢”的对象。

  而龙潭村也在规划着她的未来,有选择地接受中青年“新村民”。他们开始珍惜有限的宝贵资源,明白第一批的外来“文创新村民”直接影响着龙潭的未来。在双向选择中,来自上海、北京、深圳、江西、湖北、香港等地的数十位艺术家、创客入驻龙潭,开起了咖啡屋、酒吧、书屋、设计室、艺术空间、文创民宿、少儿游学培训基地等。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