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女科学家李赞的科研之路

2016-05-30 14:25:28 来源:人民网 作者:杜旭涛 责任编辑:王靖羽 字号:T|T
副标题#e#

  科研初期的“孤独”

  说起自己的背景,李赞说“和其他老师比,简单”。

  1994年19岁的李赞免试被保送进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通信工程学院,1998年李赞免试被保送西电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攻读硕士学位,2000年免试提前攻读西电通信与信息系统博士学位,2001年转为在职博士任助教……,李赞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已经呆了22年。

  从1998年研究生开始,李赞就跟随导师金力军教授从事通信领域科研工作。1999年李赞参与了一个国家级的科研项目——流星余迹通信,“导师退休后,就把这个方向交给了我。”

  科研之初的困难让李赞至今记忆犹新,没有项目、没有经费、没有场地、没有学生,“典型的一无所有”。“我给学校承诺,我一定能把这个项目接下来,但一定要给我场地。”李赞说。

  最后,学校批给了李赞项目经费和一间教室,“为了节约经费,搬来体育部淘汰下来的乒乓球桌,上面铺一块布,当桌子用。”但随着项目进展,李赞遇到项目经费不足的困境,“当时我又向学校借了30万,所幸项目过后把钱还上了。”

  没有科研伙伴,师弟打算留校,李赞趁机“拉拢”。“我当时就答应师弟说,你跟着我,我们一定能做好。”2004年李赞晋升为副教授,有了自己的第一批学生,“当时他们来找我的时候,说选我做他们的导师,我就跟他们说,我很年轻,但你们要相信我,我一定能把你们带好。”李赞有了科研伙伴,有了自己的学生,就这样他们大刀阔斧的做起科研。

  为了能让项目顺利完成,李赞经常和学生加班到深夜,“我们办公楼门一般在12点关门,楼里面我们经常是最后一批走,砸门让楼管开门。”李赞说,那时候每天基本接触的就是老师和学生,从早到晚做的都是同一件事情。

  “对于年轻教师来说,刚开始做科研往往比较困难。”李赞说,坚持就能够走下去。

  流星,在普通人眼中,是浩瀚天空中一种自然现象,古老传说:对着未消失的流星许愿,一定梦想成真。但在李赞眼里,流星未消失的尾巴是她研究的对象,是应急通信得的“宝贝”。

  流星余迹通信,是李赞留校任教后,进行的第一个科研项目。“这个项目是我做科研项目的起点,从老一辈专家、教授手里接过流星余迹,把他们做的工作继续做下去、传下去。”根据老一辈专家有关流星余迹通信的研究,结合自己的研究,李赞以第一作者编著了《流星余迹通信理论与应该》一书。

  “研制出了我国独立自主的流星余迹通信系统,填补了相关领域的空白”,2015年12月,李赞因此荣获“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