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把避暑消夏做成了诗情画意

2017-08-12 00:40:10 来源:文汇报 作者:唐寅 责任编辑:邓丹凤 字号:T|T

  到刘禹锡所处的唐代,宫中已有了利用自然水冷降温的“含凉殿”。此殿傍水而建,殿中安装了类似水车的机械传动设备,采用冷水循环的方法,以流水转动扇轮,扇轮转摇产生风力,将冷气传往殿中,形成了“水激扇车,风猎衣襟”的效果;同时在宫殿的四檐装上水管,把水引上屋顶再任其沿檐直下,形造水帘,循环往复,激起凉气。《唐语林·豪爽》记载,含凉殿“阴溜沉吟,仰不见日,四隅积水成帘飞洒,座内含冻”。民间达官贵人效仿其原理,自建“水亭”,也是身份的象征。到了宋代,不但以风轮送冷水凉气,人们还在蓄水池上和大厅四周摆设各种花卉,香风阵阵。

  到了明代,“凉屋”的建设进入了寻常百姓家,明朝文人高濂在《遵生八笺》中对此有精彩描述:“一堂之中开七井,皆以镂刻之,盘覆之,夏日坐其上,七井生凉,不知暑气。”时至今日,这种厅堂中掘井的“土空调”,在江浙皖一带保存下来的明清古民居中,还常能看到。

  冰鉴冰酪酸梅汤 沉李浮瓜冰雪凉

  “帝城六月 日停午,市人如炊汗如雨。卖冰一声隔水来,行人未吃心眼开”。宋朝诗人杨万里的这首诗,记录的是炎炎暑日里帝城街巷间小贩叫卖冰块的情形。

  古人很早就懂得储冰、用冰,历史悠久可追溯到约2500年前。周朝时有一个重要的官职叫做“凌人”,就是专门执掌“冰权”。《周礼·天官·凌人》记载:“凌人,掌冰;正岁十有二月,令斩冰,三其凌。”“凌人”掌管的部门叫做“冰政”,编制约有80人,负责斩冰、藏冰、启冰、颁冰。寒冬腊月,夜深人静,他们开始在冰冻的河面上切割天然冰块,等到天亮,运至名叫“凌阴”的冰窖中储存。冰窖通常会挖到地下2米多深,四周围上一道土墙,严格隔热。如此保存到夏日的冰块,价值堪比黄金,由“冰政”部门负责制作成冷饮,专供皇家享用。作为对臣子的嘉奖,皇帝会在三伏盛夏举行赐冰大典,论功行赏。“食肉之禄,冰皆与焉”,只有有资格吃肉的王公贵族高级官员,才有资格在夏天使用冰块,这种特权,一直沿用到清朝。

  周朝时甚至还有冰箱———“冰鉴”,1978年发掘的战国时期曾侯乙墓中便曾出土了一件精美的原始冰柜———蟠虺铜方鉴。这是一种设计奇巧、铸造精工的鉴缶,由盛酒器尊缶与鉴组成,方尊缶置于方鉴正中,方鉴有镂孔花纹的盖,盖中间的方口正好套住方尊缶的颈部。鉴的底部设有活动机关,牢牢地固定着尊缶。鉴与尊缶之间有较大的空隙,可盛放冰块、食物。春秋末期,诸侯喜爱在宴席上饮冰镇米酒。《楚辞·招魂》中有“挫糟冻饮,酹清凉些”的记述,就是赞赏冰镇过的糯米酒,喝起来既醇香又清凉。

  冰食的普及,应归功于隋唐时的“冰商”,也就是商业性的藏冰户。他们冬日采冰,夏日时便走街串巷叫卖冰块。《东京梦华录》里就说汴梁城在六月的时候,巷陌路口、桥门市井都可以方便地买到“冰雪凉水”。当时的文人士大夫喜欢自己动手,敲冰块滤冰水做冰食兼赋诗一首。杜甫有一首五律《陪诸贵公子丈八沟携妓纳凉,晚际遇雨》:“落日放船好,轻风生浪迟。竹深留客处,荷净纳凉时。公子调冰水,佳人雪藕丝。片云头上黑,应是雨催诗。”苏轼也有《菩萨蛮·回文夏闺怨》:“柳庭风静人眠昼,昼眠人静风庭柳。香汗薄衫凉,凉衫薄汗香。手红冰碗藕,藕碗冰红手。郎笑藕丝长,长丝藕笑郎。”

  唐朝时流行用水果和清热解毒的草药熬成一种叫“饮子”的饮料,长安街头“饮子店”很多,饮子里加入冰块,生意兴隆。宋朝时的“雪泡梅花酒”也是消暑佳品。另外,利用冰雪、深井来冰镇时鲜瓜果,自然也是少不了的。秦观《忆王孙》里写小姐用冷藏的李子和瓜来消暑:“风蒲猎猎小池塘,过雨荷花满院香,沈李浮瓜冰雪凉。竹方床,针线慵拈午梦长。”还有奶酪、酥山,将奶酥加工至松软近乎融化,然后在盘子之类的器皿上,滴淋出山的形状,再经过冷冻定型。经冷冻的酥山,如同霜雪或冰晶,牢牢黏在盘子上,吃起来“非固非絺;触皓齿而便消,是津是润”,跟今天的冰淇淋极为相似。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