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文颖:我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新”作家

2017-11-13 15:53:39 来源:人民网 作者:蔡震 责任编辑:朝画西施 字号:T|T

  扬子晚报:有人说你和张爱玲很像。一是说长相气质,二是指文学上的承继——忧郁,你自己是否有这样的潜意识?

  朱文颖:我确实有一些照片和张爱玲的一些照片很像。这很有意思。或许也和我一半的上海生活背景有关。至于“忧郁”这个词,我是这样理解的。我觉得这个词更像隐喻着某种南方气息。在很多年前我就说过,我的小说肯定是和苏州有关的,它是我的“无底之底。”

  扬子晚报:文学梦想是何时产生的,你的独特文风又是怎样形成的,有过规划吗?

  朱文颖:我小时候以及少女时代都是一个内向的孩子,心里想的事情远远地比表现出来的要丰富和复杂。而写作就是有话要说,特别是在于它刚刚萌芽的时候。这或许就是我最初的文学梦想。

  梦想更趋向于梦的部分。它未必是可以实现的,但它让人生变得有趣而充实,并且永不厌倦。

  至于规划,其实也是自然而然产生的,真正意义上的写作其实无法规划。比如说,随着年龄和视野的变化,我开始注意到了一些以前没有注意过的题材和领域,比如人的社会性,比如阶级差异。我还悟出了一些与写作风格没有直接联系的道理,比如说:“对生活认知到什么层次,表达也必然在这个层次之内。作家不可能表达自己看不到的东西。”这也是从另一个侧面说明:写作是无法规划的。

  扬子晚报:你在“作家”后面还多了“策展人”和“艺术评论家”称谓,艺术感染对作家而言重要吗?

  朱文颖:无论是策展人还是艺术批评家,对作家身份都是一种补充或扩展,而非削减。我认为这件事本身带动了我的写作状态。它让我思维更加活跃,视野更为宽广。西方有很多大导演本身就是极棒的作家,或者剧作家,他们的知识结构和呈现能力是庞杂的,在各个面和点上互相补充和激发。艺术是相通的,文学的经验和视野一定也可以带入更为宽广的艺术领域。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