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故宫秦俑特展回顾与思考

2017-05-19 16:02:37 来源:澎湃新闻 作者:游逸飞 责任编辑:庞瑞泽 字号:T|T

陕西周公庙“蒲姑”刻辞卜甲

  顺着秦人东来说的历史脉络,此展览着力呈现了秦人继承周文化传统,秦与周的密切关联。秦人既更接近周,则必有别于戎狄。那么真正的西戎是什么样子?这正是此展览在秦人东来说后的主旋律。

  甘肃天水马家塬战国晚期墓地出土的大量随葬金银器与饰品:金发饰、金银项圈、金臂环、金腰带、银鞋底……以及陕西宝鸡益门村二号春秋墓随葬的金柄铁剑,共同赋予观者强烈的视觉冲击,将“穿金戴银”与戎狄形象联系在一起。仔细观察器物上錾刻的图像,虎噬羊、格里芬(鹰首狮身)、大角羊等欧亚草原上的斯基泰艺术母题随处可见,反映了西戎文化中的北亚草原属性。

  加上展场上大量秦国君主的随葬品如:铜车马、秦子镈、秦公鼎、秦公簋、秦公钟等上铸饕餮、云雷等纹饰的青铜礼乐祭器,以及璜、觿、璧、玦等玉器。金、银与玉、铜之间的质材差别遂深深烙印于观者脑海之中,秦人与戎人的文化差异、“秦”政权内部的族群差异也被清楚地揭示出来。

甘肃天水马家塬战国墓地M16棺内实景

  秦人与戎人既然隶属同一政权,之间必然有所交集。戎人对北亚文化传统的汲取虽然更为明显,但这并不表示秦人对北亚文化毫无兴趣。蔡庆良在此展览图录所附专论里指出,春秋晚期秦国的青铜短剑与玉饰的造型皆受到北亚金银器艺术的影响,北亚文化在秦国内部是族群共享的资源。同时马家塬墓地亦随葬一些鼎、鬲、甗等周式铜食器与秦式铜茧形壶,反映出当地戎人并非不知或不用周、秦等中原文化。楚式铜敦出土于马家塬墓地,更引人遐思于南楚与西戎之间的交流互动。而马家塬墓地随葬的卵形器,原来应属草原文化的器类,最终却被焊上三蹄足,更令人想到西汉南越王墓随葬裂瓣纹银盒上所焊的圈足。

  此展览的种种器物,均反映中原大地的子民并非盲目接受舶来品,而是发挥自身创造力、融合固有传统,甚至将舶来品改造成适合自身使用的器具。循此不妨推测,马家塬墓地所展现的强烈戎狄特色,虽然其来有自,却也是当时戎人主动选择的结果。战国晚期受秦国统治的西戎知晓且使用秦式、楚式等中原器物,但他们更热衷于使用与中原传统不同的北亚风格器物,藉此在一定程度上“去中原化”。当代少数民族往往会透过服饰、饮食等明显可见的表征来彰显其特殊身份,战国晚期受秦国统治的西戎或有类似之处。换言之,战国晚期以前,当地的秦、戎文化差异未必如此明确。在一定程度上,秦、戎的文化差异可能是随着秦国政治力的扩张与深化,方被凸显、建构的现象,值得学界深究。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