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艺谋和冯小刚的“围城”

2017-01-10 07:56:13 来源:人民网 作者:饶曙光 尹鹏飞 责任编辑:大黄 字号:T|T

  从当下中国电影产业复杂的社会语境、艺术语境分析,《长城》和《我不是潘金莲》的创作都是关于艺术、技术、资本、权力、政治、市场的多重博弈,其间彰显的二人努力的方向各异,并且与二人的创作前史也不无关系。

  张艺谋出道的1980年代,电影界充斥着作者电影的理想主义光芒,第五代自然而然地扛起了艺术复兴的大旗,在国有电影体制的黄金岁月里短暂树立起独有的影像美学。冯小刚上世纪80年代中期虽已在影视圈崭露头角,但风格迥异于第五代的学院派作风,其创作深受通俗文化的影响,充满平民趣味。因而在1990年代风云突变,大众商业文化渐趋主流时,冯小刚则比第五代导演更为轻巧地完成了市场化转型。1994年,可以说是二人艺术生涯共同的分水岭,张艺谋夺得戛纳评审团大奖,到达其艺术电影造诣的高峰,但由于各种原因却又另辟蹊径,多少有点义无反顾地向商业主流靠拢。而冯小刚则以《永失我爱》从电视剧转战大银幕,文艺青年式的悲情故事并未获得市场青睐,反而是次年的《甲方乙方》建立了“冯氏喜剧”模式并开启了大陆的贺岁档电影文化。商业转型伴随着中国电影市场化,电影本体的讨论式微,娱乐话语开始彰显乃至膨胀,关于导演之于商业和艺术的身份边界在其后20年里也逐渐变得模糊。张、冯二人都有着对商业电影和市场资本的敏锐洞察力,但是个人化创作形成的既定印象,决定了二人在产业化时代面临的批评遭遇。这也将会是中国电影在接下来很长时间的矛盾命题。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