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艺谋和冯小刚的“围城”

2017-01-10 07:56:13 来源:人民网 作者:饶曙光 尹鹏飞 责任编辑:大黄 字号:T|T

  张艺谋和他的《长城》无疑是一次“去作者化”的创作博弈,这是向全球输出“中国形象”尝试的必然代价。作为第五代电影导演的佼佼者,中国式大片的开启人,奥运会的开幕式导演,张艺谋多重精英身份的交叠使其在文化舆论场中的位置备受瞩目,甚至无形中背负了中国文化代言人的角色。这种全能印象也招致了观众对《长城》的情绪化批评。事实上,张艺谋在《长城》中被压制的创作权力使其区别于以往,需要我们重新建构评价话语及其评价体系。好莱坞的工业标准大幅限制导演权力,张艺谋也无法逃脱这种宿命。他本人也一再强调,《长城》作为一线好莱坞的重工业产品,在制片过程中自己能够掌控的东西有限。我们应该注意到,张艺谋是大陆第一位与好莱坞达成A级商业类型片合作的导演,《长城》也是迄今体量最大的中美合拍电影。这种工业试水的先驱行为,其重要意义并非美学旨趣的突破,而是为工业技术、标准尤其是中国电影工业化升级换代探路,本身具有前所未有的风险,可以说是张艺谋“难以承受之重”。

  《长城》更像是张艺谋在当前中国电影产业化转型语境下深入好莱坞体制的一次探索,而该片中凸显的制片权力和文化势差的矛盾将成为中美双方在未来长期合作过程中持续博弈的焦点。张氏作品的话题性仿似天生就与国际影响力挂钩,无论是个人化的艺术创作或是随产业化转型后的商业探索,从《红高粱》到《英雄》,再到《金陵十三钗》,都引发了舆论热议。《长城》是一部有中国电影人和电影资本介入的“好莱坞电影”,因此基于对张艺谋过往个人化电影作品的认知而对影片做出的评断,与喧嚣市场化背景下中国电影工业发展现状形成的错位,使得《长城》在当前中国影坛的处境颇为尴尬。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