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剪纸“融进”古诗词:非遗技艺还可以这样流传

2018-04-28 08:01:35 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者:综合 责任编辑:杨小兑 字号:T|T

  中新网北京4月28日电(记者 上官云)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剪纸,则是根植于大家记忆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果两者融和在一起,会有怎样的效果?

点击进入下一页

张多堂剪纸作品《将进酒》。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供图

  这些天,一套《剪影》系列图书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按照唐诗、宋词、元曲分类,各自选取24首,然后通过六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的巧手,将其以剪纸的形式呈现出来。

  日前,记者采访了该书作者之一、蔚县剪纸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周淑英,了解剪纸技艺背后的传承故事。

  《剪影》全称为《剪影·六位国家级非遗剪纸大师作品系列》,跟以往的一些趣味读物不同,它以中国人耳熟能详的古诗词做“引子”。

  该书责编介绍,剪纸是一种形式,剪什么内容才能既有文化营养又不让年轻人觉得陌生?唐诗、宋词、元曲大概是人们熟知度最高的传统文化之一了。有人可能不知道什么是蔚县剪纸的“重彩点染”,但会对“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产生共鸣。

点击进入下一页

  《剪影·六位国家级非遗剪纸大师作品系列》书封。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供图

  比如,“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这首《芙蓉楼送辛渐》在周淑英的手中,化为一幅漂亮的剪纸:玉壶上,有灵动的飞鸟、缠绕的花枝,壶身还勾勒出细腻的图案,锯齿状的纹饰清晰整齐。

  再如,“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回乡偶书》被非遗传承人范祚信制作成剪纸,画面结构并不复杂,一棵树、三四个顽童,还有一位归家的游子,略显难为情的背对众人。不仅每人表情略有不同,衣服上的褶皱也极为纤细精致,勾勒出一幅“回乡”图景。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