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爷也信“白菜豆腐保平安”

2018-03-24 21:05:31 来源:北京晚报 作者:呼延云 责任编辑:康小君 字号:T|T
  赫赫有名的“乾隆白菜”,其实在古代笔记中并无记录,虽然各种传说都说得神神道道,什么乾隆爷微服私访时吃到了于是封为“天下第一菜”,并将配方带回宫里,每天让御膳房制作,但多半这又是各种小吃馆墙上挂着的杜撰。乾隆皇帝爱吃青菜是真的,《清稗类钞》中就有记载,“高宗南巡,至常州,尝幸天宁寺,进午膳。主僧以素肴进,食而甘之,乃笑语主僧曰:‘蔬食殊可口,胜鹿脯、熊掌万万矣。’”但记载中可没说他吃的是什么菜。清宫吃白菜,按照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中回忆的一份菜单,其中包括肉片炖白菜、炉肉炖白菜、花椒油炒白菜丝这三样,可没写什么“芝麻酱拌白菜”(乾隆白菜的简易版)。

  笔者在樊国忠、李春方两位老先生所撰写的《闾巷话蔬食》里,还是找到了一种普通人没想到的“宫廷白菜”食用方法,那就是焯白菜丝当面码儿吃。据曾经在颐和园南厨房当学徒的尚文玉回忆,慈禧太后就很喜欢这个吃法,当然,那白菜丝不是用大白菜外面的老帮子,而是用当中间不老不嫩的菜帮儿,先用菜刀细切成丝,再到开水锅中一焯,出锅装盘,上桌拌面。切不可直接用面汤来焯,那样白菜丝发黏,既不好看也不中吃……有读者可能会说,这有什么“普通人没想到的”?甭说现在了,搁一百年前也是普通京城百姓吃得上的吧!您得换个角度看这件事儿,虽然史料记载也好,清宫剧也罢,在我们的印象中,每一顿御膳都恨不得上齐了“满汉全席”,但说到底,那都不过是些排场、样子货,慈禧太后在大多数时间里,真正吃得适口的,可能跟咱们老百姓一样,不过是一碗白菜丝拌面而已。

  贰 康熙:把“八宝豆腐”赏赐重臣

  “白菜豆腐保平安”,笔者以为,这两种“保平安”的蔬食里,假如说白菜承担了“健康”的角色,那么豆腐可能在“健康”之外,对“美味”的承担要更多一些。

  梁章钜在《归田琐记》中记载,“豆腐古谓之菽乳,相传为淮南王刘安所造,亦莫得其详”。相传朱熹从来不吃豆腐,因为做豆腐时的用料是有标准的,“用豆若干、水若干、杂料若干,合秤之共重若干”,但等做出豆腐来再上秤一量,往往比原材料加在一起还要重,别人可能会觉得美味上桌,只关心口感问题不关心数学问题,但朱夫子是个无论食色都要格他一理的人,琢磨来琢磨去总觉得豆腐可能不是个正经东西,吃了有碍道德,所以拒绝食用。但到清代,可没人再跟这事儿较真了,“今四海九州至边外绝域,无不有此,凡远客之不服水土者,服此即安”。

  对豆腐的美味知之甚深的第一人,当属清代大才子袁枚,搁在今天他就是一位“豆腐达人”。在《随园诗话》中,他记载了自己为豆腐三折腰的趣事:有一位蒋戟门在家招待宾客,袁枚也去了,其间蒋戟门忽然问袁枚:“你吃过我手制的豆腐吗?”袁枚摇摇头,蒋戟门立刻下厨,一阵忙活之后,端出一盘豆腐来,袁枚只尝了一口,顿有“一切盘餮尽废”之感,于是恳求蒋戟门教给自己烹饪的方法,蒋戟门大笑说陶渊明不肯为五斗米折腰,难不成你这大才子还要为了一盘豆腐三折腰吗?袁枚想都不想,立刻向上三揖,蒋戟门也很吃惊,便把这道菜的配方和制作方法都教给了袁枚,袁枚“归家试作,宾客咸夸”。

  在《随园食单》中,袁枚还记载了自己的一次经历,乾隆二十三年,他同“扬州八怪”之首的金寿门一起到扬州盐商程立万家吃煎豆腐,吃完他下了四个字的评语——“精绝无双”。那豆腐“两面黄干,无丝毫卤汁”,微微有一种蛤鲜,但盘中并没有见到任何提鲜的作料。第二天,他把此事说给了好友查开,查开说:“这个好办,我也能做!”过了几天,袁枚跟杭堇浦一起到查开家里去吃这道菜,只夹了一筷子,尝了一口,就大笑起来,因为他吃出这个貌似程立万豆腐的菜其实是用“纯鸡雀脑为之,并非真豆腐,肥腻难耐矣”。鸡雀脑的花费要比豆腐昂贵十倍,“而味远不及也”。袁枚急于找程立万学习这道菜的制作方法,但他的妹妹突然去世,赶紧去奔丧,“不及向程求方”,而程立万第二年就去世了,这道菜的制作方法就此失传了,让袁枚痛悔不已。

  当然,鸡雀脑的花费比豆腐昂贵十倍,只是对比单一食材,而豆腐“烹调之法,则精拙悬殊,有不可以层次计者”。《随园食单》里记有一道“八宝豆腐”,这道菜“用嫩片切粉碎,加香蕈屑、蘑菇屑、松子仁屑、瓜子仁屑、鸡屑、火腿屑,同入浓鸡汤中炒滚起锅”,这显然不是单纯的鸡雀脑所能比价的。据《清稗类钞》记载,这道“八宝豆腐”本是一道出自清宫御膳房的“皇家菜”,清圣祖康熙曾经将其制作的秘方赐给刑部尚书徐乾学,而徐乾学在取方时,仅向御膳房上缴的“取方费”就高达一千两银子。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