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犬文化”是怎么形成的

2018-02-02 19:11:05 来源:北京晚报 作者:倪方六 责任编辑:杨小兑 字号:T|T

徐中舒《甲骨文字典》释“犬”

陕西蒲城张按答不花夫妻元墓壁画“出行图”中,主人带着两只狗一起出行的场景。

  倪方六

  现代考古发现证实,人类养狗的历史非常久远,中国人养狗的历史最早也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公元前7000至8000年以前的河北武安磁山、河南新郑裴李岗以及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中,均出土过狗的遗骸。在中国最古老的成熟文字甲骨文中,已发现多个不同写法的“犬”字,而“狗”字最早则出现在西周早期长子狗鼎上的铭文中。从“犬”到“狗”,古人甚至还形成了一种极具中国特色的“犬文化”。可是,古人既然已经创造了“犬”字,为什么又弄出一个“狗”字?“犬”和“狗”这两个字的区别,真像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里说的“狗,犬也。大者为犬,小者为狗”那么简单吗?在被称为最早记载十二生肖的湖北云梦睡虎地秦代竹简中,为什么没有狗?“戌”为什么要和“狗”搭配?民间为何将“戌年”称为“金狗之年”?

  已有“犬”为何又出现了“狗”字?

  《说文解字》:“犬,狗之有县蹏者也”

  现代考古已发现,从中国北方新石器时代遗址或墓葬里出土的家犬遗骨,其年代可以追溯到距今7000至8000年左右。在最古老的成熟文字甲骨卜辞中,也发现了多个“犬”字,如“甲骨卜辞合集”6482片上就有这样9个字:,徐中舒在《甲骨文字典》中释为:“贞侑犬于父庚卯一羊”。卜辞中左数第三个字便是“犬”,而最后一个字才是“羊”。

  在甲骨卜辞中,“犬”字除写成外,还写成这样,很明显都是狗的形象,与现代汉字偏旁中的 “犭”旁十分相似,可以清楚地看出古今汉字的传承关系。在同一时期的金文中,也发现了“犬”字,形象更为逼真,如商代丁犬卣上的、商代犬鱼父乙鼎上的。之后的西周青铜器铭文也有“犬”字,不同的是多呈腾空而起状,与甲骨卜辞中的“犬”一样,如西周早期的史犬觯写作,西周中期员方鼎则是这样。笔者检索发现,先秦金文中的“犬”至少有9种字型,但不论哪一种写法,一看就知道是一条狗,汉朝儒士托孔子之语称:“视犬之字如画狗也。”

  但现代很常用的“狗”字,在甲骨卜辞中则没有发现。是不是有“犬”字就不需要“狗”了?或者说,既然有“犬”字为什么还要有“狗”字?这其实是现代人才会提出的问题,因为现代的“犬”与“狗”在意思上已无区别,犬狗不分,清朝学者郝懿行称之为“狗犬通名”,但在早期却是不能替代的。《墨子·经下》称:“狗,犬也,而杀狗非杀犬也。”这种与“白马非马”论一样的“杀狗非杀犬”论,存在的缘由就是犬狗有别。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