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人施密特为什么对中国人始终充满好感

2016-01-21 16:46:41 来源:人民网-文史频道 作者:黄明雨 责任编辑: 字号:T|T

  施密特答道:“对中国人来说,第一个是由孔子来定。”

  中国人是有信仰的

  从这两位西方人的一问一答,可以看出一些别有趣味的内容。首先,这两人都认为中国人没有上帝的观念,这可能代表了绝大多数西方人和目前大多数中国人的看法。其次,施密特眼中的孔子类似于苏格拉底,是一位理性主义者,相信人是可以教育的。如果说到这两人的不同之处,施密特认为, “苏格拉底作为人也许比孔子谦虚,而孔子则有意识地利用了自己的威信。”(《与中国为邻》第216 页)

  尽管,施密特欣赏孔子——中国人的先圣,但他未必真正懂得孔子,就像今天的中国人都对学习传统文化充满极大热情,但未必能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在这里,必须提到“信仰”的问题。

  简单来说,“信仰”首先要解决人的有限性的问题。你相信,还是不相信:有一个超越人类的更高的意志存在?如果选择相信,那么就承认了人的有限性,人就有了敬畏之心,就不至于胆大妄为,自以为是,无法无天。那么,这个超越人类的更高的意志存在是什么呢?中国古人称之为“天”“上天”“上苍”“老天爷”,也曾称之为“上帝”,只不过不是被西方人格化的神。中国古人的文献对这个超越人类的更高的意志的表达随处可见,比如,“天,至高无上。”(许慎《说文》)“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史记·屈原列传》)

  “信仰”其次要解决人的无限性的问题。当人承认人的智力的有限性,面对上天臣服,并相信天良在每一个人的心头,让天心指引人心,那么一个平凡的人会焕发出无穷的精神力量。“大,天大地大人亦大,故大象人形。”(许慎《说文》) “夫大人者,乃与造物同体,天地并生,逍遥浮世,与道俱成,变化散聚,不常其形。”(阮籍《大人先生传》)

  在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中,有限性和无限性并不对立,是可以统合的。每个生命既是那么的高贵(“天道下济而放光明。”《易经》),又是如此的卑微(“ 地道卑而上行。”《易经》)。自古以来,中国人没有走宗教信仰的路,不意味着中国人没有自己的信仰—— 这是在复兴中华文化的过程必须要首先明确的一个问题。

  承认了这个前提,我们才能遇见真正的孔子。他是中国人伟大的先知之一。在孔子之前,中国人就有信仰和伏羲、尧、舜等先知,孔子的伟大在于他通过自己贫贱的出身和奔波劳碌、诲人不倦的一生启示中国人,每个人都可以像他一样,成为一个配天应地的大人。

  用西方的宗教和哲学来衡量中国文化,是无法理解中国文化精神的。“五四”之后,我们片面地学习西方,用西方的世俗教育和实用哲学来替代中国人的生命之学,切断了天人关系,否定了中国人的信仰,所以我们无法见到孔子的真面目,也无法见到我们自己的本来面目。

  在这里,没有任何责怪和轻视施密特先生的意思,我们试图透过施密特的视角,或许能帮助我们跳脱百年来的迷思,不再被西方的价值观念所束缚,重新确立中国人的文化信仰。

  中国人的信仰到底是什么呢

  如果我们承认中国人是有信仰的,而不只是懂得饮食男女的经济动物,那么,中国人的信仰到底是什么呢?

  第一,我们认为人类当中的每一份子都是上天的孩子(“天命之谓性。”《中庸》),天良就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大学》)。农村不识字的老太太都明白这个朴素的道理,做事别昧了良心,否则小心遭天谴。而多少受过高等教育的读书人怎么就忘了呢?我们受西方现代科学主义的影响,过于注重人类的理性,以为这个世界是人可以理解的,其实,如果我们怀着谦卑的心,在上天面前臣服,就能够接受这样一个基本事实:这个世界不是人用头脑可以理解的,它可以用我们的生命去感应,用生活去体证,却永远无法用人类的理性去证明。换句话说,无论你理解还是不理解,这个世界就是这样存在的,春华秋实,生生不息。

  今年5月16日,习近平主席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成立60周年纪念活动上首提四个“观”,第一个就是“天人合一”的宇宙观。这是非常令人鼓舞的信号。正如施密特先生感受到的:“中国共产党在1949年执政以后,首先把儒家思想扫地出门。但在今天的中国,实际上与中国人密不可分的儒家思想正在回归。习近平主席对儒家思想的阐释,显示出中国日益增强的文化自信。在中国这样规模的大国,国家的凝聚力至关重要。但寄希望于民族主义会反受其累,因为这很可能引发并非本意的危机甚至战争,而历史悠久、内容丰富的中华文明更能提振中国人的自信和自觉。”(施密特:为《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而写的书评)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