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峰:探索海洋更深处

2020-06-03 17:30:58 来源:《小康》•中国小康网 作者:苏枫 责任编辑:田小介 字号:T|T

1.png

  中国小康网讯 作者苏枫 载人航天经历了几代航天人,才走到今天这一步;而刘峰陪伴“蛟龙号”走过的十年,只是中国载人深潜事业的第一代。未来,将有更多的中国“龙”潜入大海。

  “万米深海潜水器,还缺一个响亮的名字!”

  今年5月1日,一则消息引发广泛关注。这则消息是希望广大网友为万米深海潜水器起名。

  有网友调侃:就叫2020吧。

  目前,万米深海潜水器(又名全海深载人潜水器)已顺利完成全流程水池试验第一阶段,未来将成为继“蛟龙号”“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后的又一“国之重器”。

  要为万米深海潜水器起一个恰如其分的名字,有必要先了解一下我国深潜历史以及人类万米深潜的历程。

  人类为什么要越潜越深?

  在万米深海潜水器之前,我国潜水器里名气最大的是“蛟龙号”。

  中国大洋协会秘书长兼主任刘峰是山东人,出生于1962年3月2日,他是国家863计划重大专项——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研制项目负责人、总体组组长。

  20世纪末,刘峰最早提出了发展我国深海载人潜水器的建议,并为之不懈努力。

  早在15年前,刘峰所在的中国大洋协会就开展了首次环球科学考察。2005年4月,承载我国海洋工作者梦想的“大洋一号”船从青岛启航执行我国首次环球科学考察任务。“大洋一号”东出太平洋,经巴拿马运河进入大西洋,经好望角到达印度洋,穿过马六甲海峡回到太平洋,2006年1月22日返抵青岛,历时297天,航程43230海里,重点对相关大洋中脊开展了综合科学考察,对海底热液硫化物资源、生物资源和环境进行了调查,获得了大量一手调查资料。

  环球航次期间,“大洋一号”顺访国际海底管理局总部(牙买加首都金斯顿),增进了彼此的交流与合作。

  人类为什么要越走越远,越潜越深?

  中船重工七〇二研究所水下工程研究开发部副主任、万米级载人潜水器总设计师叶聪给出了答案:“海洋面积占地球面积71%,海水占地球水资源总量97%,海底蕴藏丰富的资源,矿物和能源储量都超过陆地。而我们对太空、对月球的了解,都超过了深海。探索海洋、保护海洋、经略海洋、建设海洋强国,都与深潜密切相关,需要高技术深潜装备,来绘制深海藏宝图。”

  2016年7月,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全海深载人潜水器总体设计、集成与海试”项目正式立项。

  万米深渊可谓是科研的“无人区”,全海深载人潜水器是 “人无我无”的科考装备。以深渊进入技术、深渊探测技术为代表的深海技术,代表了当前国际深海工程技术领域的顶级水平。

  由于职业的特殊意义和担负的重大使命,人们常常将载人航天与深海勘探作比较。

  从人数上来看,全球迄今已有四百多人进入过太空,而目前全球仅有5人成功下潜到马里亚纳海沟的最深处。

  早在1960年,时任美国海军上尉唐·华尔什和瑞士人亚格斯·皮卡德就曾乘坐“曲斯特号”下潜到马里亚纳海沟“挑战者深渊”的底部,创造了10916米的深度纪录。但是,他们只待了20分钟,由于潜水器卷起了海床上的大量泥沙,两人连一张照片也没有留下。人们只能凭借仪表记录,承认他们曾经到达过这一深度。

  2012年,美国导演卡梅隆独自一人乘坐“深海挑战者”号下潜到了马里亚纳海沟的“挑战者深渊”,深度为10908米,在海底进行了拍照和采样,成为第三个达到地球最深处的人。

  人类对马里亚纳海沟的最近的一次造访是在2019年5月,美国深海探险家韦斯科沃和他的团队在马里亚纳海沟进行了五次下潜,最大下潜深度为10928米。

  以前人们以为,海面6000米以下的地方,由于超高的静水压力、缺乏阳光和食物供给,加之特殊的海底地形、剧烈的构造活动等多种极端环境因素,是一片与世隔绝的世界。

  然而,随着人们对深渊展开科学调查,这些认识正在被颠覆。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