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昆曲名家魏春荣:坚守昆曲 主动跨界

2018-02-26 16:25:20 来源:人民网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田小介 字号:T|T

  人民网:昆曲是一门已经600岁,但仍旧活跃在国内外舞台上的古老剧种,一些青年人担心走进剧院却看不懂。您怎么看待青年人的这种心态?对于青年人走进剧场观赏昆曲,您建议从哪几个剧目开始?

  魏春荣:对于美的东西,任何一个人都能欣赏。比起中国观众,外国观众有一层语言的障碍。我们原以为外国观众更看不懂昆曲,其实他们的欣赏是有一定基础的。

  我们曾经受一位德国老教授的邀请去奥地利演出,他当时选了两个戏——《窦娥冤》和《烂柯山》,都是悲剧。既没有华美的服饰,扮相也不好看。我们建议翻译后加上字幕,便于观众了解,但老教授说字幕影响观众的欣赏,看一眼戏看一眼字幕,情节不连贯。演出后,那个老教授和在场的文化领域的博士们进行了讨论。他们认为中国的传统戏曲值得称道,表演载歌载舞,演员做大幅度的动作也能唱得悦耳动听,舞台呈现力比西方歌剧更强。

  在国内,为了让大家更多地了解昆曲艺术和昆曲人,我们开讲座、办沙龙、参加演出、讲大师课。有一次,讲座后的互动环节上,一位穿着非常摩登的姑娘提问说,年青人觉得京剧更容易懂一些,昆曲是否需要改一改让大家能够听懂?我回答说,“这是你的问题,不是昆曲的问题,可能是因为你觉得昆曲难以欣赏而不愿意主动走近它。”其实,昆曲有很多欣赏的角度,精美的服饰、载歌载舞的表演、优美的曲词……从哪一个角度切入都可以。

  还有一次,讲座后有个年青人抱怨“昆曲太古老,听不懂。”我对他说,昆曲已经600年了,我不介意再多等你几年。其实,随着年龄的增长,人有了沉淀以后,更愿意找寻一种慢的生活方式,昆曲正好可以给予大家这种滋养。我们剧院2016年做过一个大数据调查发现,喜欢昆曲的人群中,以80、90后居多,其中90后占到52%,年龄集中在20岁到27岁。复看人群相当惊人,达到了83%。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