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华》年代的冯小刚:做历史的温情讲述者

2017-12-21 16:13:42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马涌 责任编辑:田小介 字号:T|T

3

  这种矛盾张力显然是冯小刚刻意渲染的,而且成为了电影的核心。如若不然,这部电影原本在何小萍穿着病患服在月光下独舞时,就可以形式精神俱完满地结束了。后面看似续貂的80、90年代戏份,才是这部电影内涵的关键所在——

  作为芳华年代的追忆者,冯小刚似乎理应给出答案:那个时代到底好不好?而这个问题如果只是孤立地回忆当年,而没有一个纵向的比较,很难回答得圆满。所以时间继续流转,在三十岁、四十岁的刘峰和何小萍眼里,远离了芳华年代之后,才能具有洞穿时间的视线。这两个出身普通、未能乘上时代大潮的人,在一种“说不清”的氛围中获得了内心的平静,对于那个时代里九成九的平凡人而言,这恐怕才是具有更普遍意义的回答。

  对比严歌苓的小说《芳华》,冯小刚的电影对人物的塑造更加“宽厚”,他给每个人都多少增加了些可爱之处,少了“一望而知的坏”和“一路到底的惨”。这不仅是男导演和女作家之间值得玩味的分歧,更是冯小刚“不走极端”的刻意雕琢。

4

  一个芳华年代的局外人仅仅通过故事,很容易得到或褒或贬的单方面印象,甚至非黑即白的站队已成了一种习惯:“导演你到底想说什么?你是支持还是反对?”只有亲历者让记忆经过了岁月的淘洗,情感经过时光的发酵,才会有“清官难断家务事”式的不置臧否。正因如此,芳华才会给人“五味杂陈”的观感,它很难像一篇中小学阅读理解一样,让你三言两句可以概括出作者赞美了什么、批判了什么、表达了什么,而且这种拒绝“被概括”是有意为之的。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