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华》年代的冯小刚:做历史的温情讲述者

2017-12-21 16:13:42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马涌 责任编辑:田小介 字号:T|T

  这种姿态或许会得罪许多一早就站好队的观众和评论者,让人抱怨“不够劲”。可这对于情怀观众来说,无疑是平和而温情的。书生读史往往大喜大悲,但亲历者追忆往事却多是风轻云淡。《芳华》的口碑,豆瓣7.9,猫眼9.1,6天近5亿的票房,一些50后、60后的组团观影和口碑称赞,如果说他们情感虚假浅薄,无疑是不妥的。

5

  事实上,拒绝单一的是非判断、着力刻画人性与时代的复杂因果,并非《芳华》独有,而是在“冯氏正剧”里一而贯之。

  《我不是潘金莲》里,李雪莲表面上看是受委屈的一方,但她并不是“一朵委屈的白莲花”,影片花了不少力气刻画她性格里偏执和非理性的一面,甚至她“假离婚”的“初心”在道德和法理上就是经不起推敲的,这也使得“李雪莲到底值不值得同情”成为不少影迷争议的重点。而我们也可以从《芳华》里两次撒谎的何小萍身上,看到李雪莲的影子。《1942》《唐山大地震》都是相当惨烈的电影,其中也有复杂厚重的时代因素,但冯小刚也没有轻易让某个角色的品质升上天堂或者坠落地狱。再加上早年争议颇多的《夜宴》,许多观众批评这些电影“不痛快”,但恐怕现实本身就没有那么多痛快。

  这一切或许能从冯小刚本色出演的《老炮儿》里找到回答:“老炮儿”,就是既“不服管”,又要“守规矩”。其中的矛盾性一目了然。这是一种游走在“混乱”与“守序”之间的生活方式,也凸显了冯小刚“胡同军旅出身”与“当代导演”的身份张力 。所以冯氏正剧(甚至相当一部分早期的冯氏喜剧)里,批判和赞美都有所保留,或者根本不下判断。这并不是故意和现实搞暧昧,而是对非黑即白二元思维的一种本能摒弃。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