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中国现代教育发展指数:70.0 学生减负 中国家长的“教育心病”

2021-11-09 16:39:34 来源:《小康》•中国小康网 作者:刘彦华 责任编辑:田小介 字号:T|T

1.png

  中国小康网讯 记者 刘彦华 “2021中国现代教育发展指数”调查结果显示,在入园难入园贵、择校问题、教师待遇等近30个涉及方方面面的教育问题中,与“双减”政策紧密相连的“学生减负”和“教育培训市场乱象”两大选项占据着本年度“中国家长最关注的十大教育问题”排行榜的第一名和第二名。

1.png

  “双减”政策来了!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针对中小学生负担重尤其是“校内减负、校外增负”现象作出重要部署,受到社会广泛关注。

  这一点在“2021中国现代教育发展指数”调查中亦有所体现。调查结果显示,在入园难入园贵、择校问题、教师待遇等近30个涉及方方面面的教育问题中,与“双减”政策紧密相连的“学生减负”和“教育培训市场乱象”两大选项占据着本年度“中国家长最关注的十大教育问题”排行榜的第一名和第二名。

  大数据评估下的“双减”

  “现在义务教育最突出的问题之一还是中小学生负担太重,短视化、功利性问题没有根本解决。一方面是学生作业负担仍然较重,作业管理不够完善;另一方面是校外培训仍然过热,超前超标培训问题尚未根本解决,一些校外培训项目收费居高,资本过度涌入,存在较大风险隐患,培训机构‘退费难’‘卷钱跑路’等违法违规行为时有发生。这些问题导致学生作业和校外培训负担过重,家长经济和精力负担过重,严重对冲了教育改革发展成果。”教育部有关负责人就《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答记者问时,开门见山,直指问题关键。据其介绍,在“双减”政策起草过程中,起草组不仅先后赴北京、上海等地进行实地调研,召开部分省市县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人、中小学校长、教师、家长、专家和培训机构代表座谈会,摸清基本情况,还梳理了近几年来校内学生减负工作,开展了10个省份100个区县1.86万家培训机构、68万名学生和74万名家长的大数据评估。搞清因果链,理清责任链,弄清路径链,经过充分论证,广泛吸收采纳各方意见后,“双减”政策才得以正式出台。

  “实施‘双减’政策,不仅是对我国教育格局的重大调整,更是教育观念的大变革。”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执行院长、教授张志勇分析认为,实施“双减”政策,是党和政府坚持教育事业公益性,促进教育公平的重大举措,是对“短视化、功利化”等一系列教育观念的纠偏,是向教育规律的回归。

  “双减”政策落地后,北京市海淀区的一位学生家长韩芳一边到一家培训班前台注销退费,一边和其他家长讨论将来的学科教导怎么办。

  “教培机构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我们这些家长的教育焦虑,很多机构在招生时,经常会使用类似‘你来,我们培养你的孩子;你不来,我们培养你孩子的竞争对手’的宣传语。”韩芳,一个五年级学生家长,孩子成绩一般,自上小学开始就一直在培训班补习,面对“双减”,她的第一反应是支持,但同时也有焦虑。“自己教,时间问题还是次要的,关键是水平不够。怎么办才好呢?”

  “双减”绝不是简单地一减了之。在北大金秋教育集团总裁杨一波看来,要从六个维度出发,确保“双减”真正有效。第一个维度是抓住减负的“根本点”。紧紧围绕“为国育才”这个根本立足点,坚持纠正违背教学教育规律的、有损学生身心健康的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促进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第二个维度是盯住“政策点”。要明晰相关管理政策底线边界,突出落实刚性要求,用“硬杠杠”切实减掉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第三个维度是管住减负的“关键点”。当前校外培训已经成为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的关键源头,同时也给家长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一定要管住这个关键点。第四个维度是扭住减负的“平衡点”。减负本质上是一场观念和认识的改革,需要家校相向而行,注意平衡。当下,我国教育的一个较大短板就是家庭教育,家长不理性、不成熟,他们的一些焦虑情绪引发的一系列“剧场效应”,也是学生负担加重的重要原因。第五个维度是抓住减负的“突破点”。这个突破点就是教育评价改革。我们要持续以评价改革为抓手,不断推进中小学生减负工作,强化监督指导,建立健全学科教育评价体系,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性和多样性,促进学校的特色发展和学生的个性发展。第六个维度是守住减负的“支撑点”。这个支撑点就是学校这个主阵地,要全面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实现应教尽教,让学生在校内“吃饱吃好”。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对此表示认同,在他看来,“双减”必须从教育评价和学校均衡发展两个方面突破。教育评价要从评价标准过于单一、评价权力过于集中走向多元的多主体参与的评价。学校均衡发展则是要实现“就近”成为人们择校的主要考虑因素。“如果这两个方面没有突破,负担就很难真正减下来。”

1.png

  初中教育备受关注

  2021年7—8月,《小康》杂志社联合国家信息中心,并会同有关专家及机构,进行了“2021中国现代教育发展指数”调查。参照国家有关部门的统计监测数据,经过对调查结果和监测数据进行加权处理,得出“2021中国现代教育发展指数”为70.0分。

  由“中国教育小康指数”演变而来的“中国现代教育发展指数”主要是从教育投入及政策偏向性、教育法律法规体系建设及执行、对中国教育现状的满意度、对教育公平程度的感受、平均受教育年限等五个方面进行评价 。本年度,教育法律法规体系建设及执行和平均受教育年限指数得分较高,分别为80.8分和80.5分;教育投入及政策偏向性指数得分次之,为69.3分;对中国教育现状的满意度和对教育公平程度的感受两个指数得分较低,分别为62.6分和61.5分。

  按照惯例,“2021中国现代教育发展指数”请受访者评选出“国人最关注的九大教育类型”,结果显示,初中教育排名第一,高中阶段教育位列第二,高等教育排名第三,学前教育位居第四,职业教育排名第五,位列第六至第九名的分别是小学教育、继续教育、民族教育、特殊教育。

  这也是近三年来,初中教育首次登上该榜榜首,得票率为65.5%,比排在第二名的高中阶段教育36.7%的得票率高出了28.8个百分点。

  “原来是高考压力大,现在是中考压力大。”初中教育荣登榜首,在韩芳看来,并不意外。今年4月6日,教育部官网发布《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21年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工作的通知》,明确坚持高中阶段教育职普比大体相当,广泛招收往届初高中毕业未升学学生、城乡劳动者、退役军人、退役运动员、下岗职工、返乡农民工等。对此,很多家长的理解是通过中考分流之后,将有一半的孩子上不了普通高中。

  为什么“职普比”要大体相当?有专家分析认为,这是为我国供给侧产业升级换代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培养更多高素质复合型技能人才的迫切要求,也是实现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的客观需要,还是破解供给侧教育结构性矛盾问题的必然要求。

  初中教育关注度上升,还有一个原因,近日,教育部等八部委联合发文,全面规范义务教育阶段“公参民”办学,民办教育正式进入监管时代,一大批民办初中的命运正在被改写。

2.png

  均衡发展仍是关键

  按照惯例,“2021中国现代教育发展指数”请受访者评选出目前我国义务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结果显示,排在前五位的依次是“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城乡、地区、学校之间差距大”“应试教育”“学生负担重”“教育评价方式”“课外培训班、辅导书良莠不齐、混乱不堪”。

  教育公平是社会大众对教育基本的诉求,“2021中国现代教育发展指数”调查显示,57.4%的受访者支持财政投入向农村教育倾斜,从经费支持的源头上实现均衡;53.9%的受访者认为应该加强城市和农村之间的教师流动,促进师资均衡;37.2%的受访者认为应该鼓励社会力量投入义务教育,扩大教育机会,多渠道实现均衡;29.5%的受访者认为不妨在教育之外想办法,例如破除农村与城市的户籍制度限制等;18.5%的受访者建议加强农村学校的校舍建设,首先实现基础设施均衡;另外,15.8%的受访者认为需要加强农村学校教学设备投入,弥补教学设备差距。

  近日,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了《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优秀教师定向培养计划》,决定从今年起,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与地方师范院校采取定向方式,每年为832个脱贫县(原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县、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中西部陆地边境县中小学校培养1万名左右师范生,从源头上改善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中小学教师队伍质量,培养造就大批优秀教师。

  对于这一计划,杨一波非常看好,理由是这项计划具有“精准”“务实”“长效”三大特点:一是精准施策,明确提出针对的就是832个脱贫县和中西部陆地边境县;二是务实,实行教师培养的双导师制的“订单式培养”,有助于真正培养具有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的中小学教师;三是长效,在计划的编制、招生录取、学生培养、就业管理等环节实现了全流程跟踪,真正关注教师的选录、培养等。

  2021年,杨一波多了一个新的身份——江西省赣州市全南县全南燕园实验中学(北大金秋联合全南县人民政府共同创办)创校校长。全南教育在整个江西并不突出,为什么选择在这里落地?杨一波的回应是:响应国家乡村振兴号召,“乡村振兴,教育先行,助力县域教育均衡发展。”

  为此,如何培育适合当地教育发展的师资队伍,助力当地教育生态改革也成为他的一项重要工作。杨一波透露,北大金秋赣州教育发展研究院的分院也将落地全南,其主要功能是对接总部研究院,打通教研体系和课程体系,“一个学校的建设、命名很容易,但是要长久办好,就要有师资、课程体系、管理体系、教学理念的持续输入,全南分院就是要支撑全南燕园实验中学办出特色,分担政府对公办老师的交流培训学习,用丰富的教育资源作为后盾,九大学科特级教师工作站作为护航,把北大优质的教育文化、理念、体系与地方学校共享,支持地方教育生态,打造区域教育高地。”

  (感谢国家统计局统计科学研究所研究室主任吕庆喆提供的支持)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