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技校生到“北京大工匠” 在地铁站里看病的“电梯医生”

2023-12-15 11:36:30 来源:北京晚报 作者:宗媛媛 责任编辑:王一 字号:T|T

  为了让乘客安心乘梯,北京地铁机电分公司第六项目部维修部的隗合远每天都要巡视检查,为电梯把脉问诊。凭着一股钻劲儿,大修项目部一级维修师陈金龙屡屡破解“卡脖子”难题。从昔日的技校生成长为今日的“北京大工匠”,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不平凡的人生,用工匠精神守护着这座城市。

  细致 望闻问切 不放过任何角落

  午夜时分,喧嚣散去,地铁结束了一天的运营。当大多数人进入梦乡时,隗合远和同事们开始忙碌起来。为了减少对乘客出行的影响,电梯“体检”大多安排在夜间进行。

  “只有及时排查隐患,才能防范于未然。”在隗合远看来,日常巡检过程正如医生“望闻问切”,必须做到条分缕析,心细如发。“先看外观,确认标识是否完整,显示是否正常,梯级运转是否存在异常。接下来听声音,判断设备有没有异响。再闻气味,看电梯有没有异味。”

  巡检时,隗合远从不放过任何一个角落。“电梯的缝隙里容易卡异物,有行李箱上掉落的螺丝钉,有鞋底带的小石子,还有遗落的钥匙、食品等,这些细碎的东西都可能导致电梯出现故障,必须清理干净。”

  从技校毕业分配到电梯公司算起,隗合远已经跟电梯打了十多年交道。地铁里的电梯每天都在高强度运转,出现故障的风险很大,如何做好维修保养?隗合远选择拜师学艺。“必须对电梯的所有故障类型烂熟于心,又快又准地给出判断,就像医生出诊一样,根据患者症状和检查结果找到病因,拿出治疗方案。”

  从专攻电梯,到全面负责各类机电设备,隗合远的工作内容不断拓展,但始终不变的是精雕细琢的工匠精神。“机电维修是个精细活,容不得半点马虎。”

  钻研 抽丝剥茧 破解卡脖子难题

  站台门、通风空调、给排水、动力照明……地铁站里,机电设备可谓无处不在。“正常运转的时候,大家几乎感觉不到。可一旦出现故障,会直接影响乘客出行体验,必须马上解决。”在大修项目部一级维修师陈金龙眼中,千差万别的机电设备本质上有着共通之处。“现在基本都是自动化控制,核心都是一块块板卡,这些电路板控制着北京地铁几乎所有机电设备的运行。”

  相比起设备返厂维修来说,自主进行电路板维修通常周期更短,但挑战也更大。“需要从成百上千个芝麻粒大小的元器件中找出故障点,有针对性地解决,类似于外科医生在手术时精准清除病灶,而不是把出现病变的器官整个切掉。”

  走进北京地铁机电分公司的板卡离线检修基地,记者见到了陈金龙日常维修的“手术室”。镊子、螺丝刀、示波器、数字电桥、可编程直流电源……在他的操作台上,摆满了大大小小数十种工具。身后的抽屉柜里,放有不同规格的电容、电阻和二极管等零件。作为板卡基地的“元老”,陈金龙在这里解决过不少“疑难杂症”。

  “没有修不好的板卡,只有没研究过的设备。”十多年来,陈金龙凭着一股钻劲儿,一次次破解加密设备的“卡脖子”难题,在方寸之间“化腐朽为神奇”,被誉为地铁机电设备的“手术刀”。2021年,陈金龙荣获第二届“北京大工匠”称号。

  兴趣 专注所爱 平凡岗位不平凡

  “我对电子元器件的热爱几乎是刻在骨子里的,从小就喜欢研究各种电子产品的构造,把家里能拆的电器几乎拆了个遍。”陈金龙笑着说,自己七八岁时第一次“操刀”,拆了一双走起路来会亮灯的新鞋,“用螺丝刀拆开以后,看到了里面的灯和电池,觉得挺有意思。”

  初中阶段,陈金龙的学习成绩不算太好,但他始终专注所爱,进入技校学习电工与电子技术专业后,他如鱼得水,眼里也有了光。“每个人的长项不一样,关键是要找到自己的兴趣点。”

  2011年,陈金龙进入北京地铁,从事维修工作。面对陌生的设备,他一头雾水,却干劲十足。带着对“电”的热爱,始终把勤奋工作、钻研技术当作自己最大的乐趣。他跟着师傅勤学苦练,如饥似渴地啃下大量专业书籍,并在实操中锻炼动手能力,技术水平快速提升。

  “技术日新月异,仅凭当年在学校那点知识远远不够,必须持续学习,不断更新迭代。”这些年来,陈金龙见证了北京地铁的飞速发展,“开通的线路越来越多,智能化、小型化、模块化的机电设备逐步成为机电电气控制系统的主流,维修任务也更加具有挑战性。”

  不过,陈金龙依旧抱有满腔热情,他还把工作中的经验编写成设备故障维修报告和作业指导书,设计制作各种实用的测试工具,带领团队攻克技术难关,通过自主维修实现降本增效,为地铁安全运营保驾护航。

  择一事,终一生,不为繁华易匠心。陈金龙相信,只要找到自己热爱的事情,专注其中,全心投入,哪怕是在平凡的岗位上,也能做出不平凡的成绩。

  北京晚报记者 宗媛媛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