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的小康生活】餐桌上的变化,是小康生活风向标

2020-08-10 09:24:45 来源:“中国妇女”微信公众号 作者:青风 责任编辑:杨小兑 字号:T|T

  家庭的变化,是时代变迁、社会发展、百姓生活水平提升的风向标。全面进入小康社会,我们家的生活变迁,体现在衣食住行方方面面,但今天我想说的是餐桌上的变化。

  小时候,我们一家人住在农村,靠山吃山,父老乡亲都以务农为生。记得初中时的暑假,每到傍晚,我就站在屋后的小坡上,扯开嗓子朝西边的山林喊:“爷哎姨哎,洽饭喽!(赣北方言:爸爸妈妈,吃饭了)”听到了回应,我就折回厨房收拾碗筷,等着爸妈到家开饭。

6~2U3I5{SM9S@YBAICED(WC.png

一家人其乐融融包饺子

  这是暑假里我的日常工作,哥哥在外打工,父母每天在山林里劳作,不忍他们辛苦一天回来还要做饭,我便主动承担起了做晚饭的活计。

  老土灶生火、铜锣罐煮饭,3个人舀4大碗自家种的大米,蔬菜也是自家地里种的。夏天是一年里蔬菜最多的时节,桌上的菜还能有个调剂。一到秋天就得着手准备干菜,以便熬过冬天。除了过节,我们平日里很难吃到猪肉。

  炒菜时,我生怕油倒多了被母亲训斥浪费。那时候榨油的菜籽也是自家种的,每年打的菜籽要管家里一年的用油,不敢敞开了用,要不然次年就接不上茬了。

  那时父母每天早出晚归,在地里忙到天黑才能回家,看着他们满头汗水、灰头土脸的样子,真是心疼。晚饭时,父亲经常能吃三碗米饭,母亲吃两碗,我吃两碗。务农消耗体力,再加上菜品极其单一,油水也少,吃的主食自然就多了,要不然没等到睡觉就又饿了。

  印象中,每年夏天我们都要到7公里山路以外的地方种稻子,“双抢(赣北抢种双季稻的特殊叫法)”时,父亲得半夜守着水渠防水,第二天又得赶着插秧。怕遇上暴雨,一到暑假,孩子们也要被派去田里割稻子,抢收一年的口粮。

  即便父母天天面朝黄土背朝天辛苦劳作,却收入甚微。我们生活在山区,父辈教育水平低,每家分到的田,质量差又少,科学务农和规模化生产都谈不上,种地主要靠天吃饭,收成好则手头宽裕点,收成不好就要捉襟见肘。经常眼看到了开学,父母还要为我读书交学费而发愁。

  2000年后,国家拨款给我们村里修了水泥路,交通方便了,村里也陆续有人外出打工赚钱。村民的视野越来越开阔,日子也越过越好了。

  后来父母也慢慢放弃务农,做起了竹木加工的小生意。2012年我大学毕业,家里的劳动力更充实了。随着国家发展,薪资越来越高,我们全家人不怕辛苦,工作中务实肯干,生活中勤俭节约,齐心戮力、共同进步,靠自己的双手慢慢积累财富,幸福生活节节高。

ICMFS~%[7Z%KC12ZY$3@]ZI.png

在故乡拍照留念

  我家陆续在城里买了两套房子,还买了车子。如今父亲和我们外出工作,母亲在家照顾一家人生活起居,她闲来无事就去小区里看邻居打牌,休闲一下,偶尔也回乡种种菜,换个心情。吃过晚饭,一家人出门感受丰富多彩的夜生活,逛街、散步、跳舞,尽情享受着属于我们的美好生活。

  当然,日子富了,最明显的改变也发生在餐桌上。如今,母亲每次煮饭用一个小碗装两碗米,就足够一家4口人的主食,哥哥嫂子如果来吃饭,只需再多加一小碗。若赶上母亲做了一桌菜,那米饭的“销量”就更差了。

  每到这时,母亲就会笑着说:“现在好玩哦,个个肚子那么小,吃那么小一碗饭就都饱了。想当年咱们在乡下,顿顿都是两三大碗,雷打不动哦……”

  是啊,现在物质生活极大丰富,餐桌上的菜种类多了,营养也更全面了,大家对主食的需求自然就减少了。家里的米越吃越少,恰恰证明我们的日子越过越好。岁月变迁,我们赶上了好时代,全家携手走进了小康生活。

1591773504979352.jpg

惊喜大奖等你拿!“我家的小康生活”征文及短视频征集火热进行中(点击文字查看详情)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