蓄洪区走上小康路——安徽阜南庄台人家的脱贫故事

2020-07-14 17:27:39 来源:央视网 作者:常河 责任编辑:田小介 字号:T|T

四周环水的阜南县郜台乡刘寨庄台。王彪摄

阜南县郜台乡的柳编户将剥皮处理后的杞柳晾晒。王彪摄

阜南县郜台乡刘店村村民在“柳编巷”编织柳编产品。王彪摄

即将到其他省市参加展览的阜南县柳编手工艺品。王彪摄

  阜南县农行客服部的工作人员在一家柳编加工企业了解销售及扶持资金情况。王彪摄

阜南县王家坝镇郎楼庄台的乡村美景。王彪摄

阜南县曹集镇镜湖村的养殖大户李孝学捕捞上岸的肥美螃蟹。王彪摄

阜南县曹集镇濛洼地区的麦田内,村民驾驶收割机收割小麦。王彪摄

  【伟大壮举·扶贫印记】

  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淮河,润泽了一片广袤的大平原,成就了中国重要的粮仓。而淮河水患,留在中原大地上的印记,除了舍小家为大家的“王家坝精神”外,还有星星一样散落在河岸上的庄台。

  “将脸盆盆口朝下扣在地上,老百姓住在凸出的盆底,洪水从四周流过,这就是庄台。”安徽省阜南县委书记崔黎作了个形象比喻。

  60多年来,安徽淮河行蓄洪区199座庄台为当地近20万群众提供了栖身之地。在阜南县,庄台早已成了濛洼地区人民居住环境的代名词。2007年以后,随着国家对水利设施的投入,启用蓄洪区的概率越来越小,庄台不再是临时居所,成为群众久居的场地。

  “人口在增加,庄台面积没增加,居住空间自然受到挤压。”崔黎说。过去,庄台人家的房子像积木一样连在一起,留下的通道连一辆板车都过不去,人均空间只有21平方米。

  但是现在,“道路宽了,院墙更美了,周围更绿了,还有了活动的小广场。”6月9日,在淮河濛洼蓄洪区郑台孜庄台上居住了几十年的郑继超老人,说起家门口的变化,掩不住地开心。

  深水鱼、浅水藕、滩头洼地植杞柳,鸭鹅水上游,牛羊遍地走,观光农业助增收。这已成为今天庄台人生活的真实写照。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运用最频繁、贫困程度最深的淮河蓄洪区,阜南县在履行好蓄洪“国家使命”同时,也探索出一条让群众在全面小康路上不落一人的新路子。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