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浙江”之各地干部看浙江(2)|龙头企业园区化实现保环境+保“饭碗”+提产业

2023-03-23 16:25:59 来源:《小康》·中国小康网 作者:董少兴 责任编辑:风华 字号:T|T

编者按:

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的浙江,究竟做对了什么?全国能向浙江学什么?浙江作为“重要窗口”能向世界展示什么?近年来,“解码浙江”在这三层逻辑下系统梳理浙江典型案例,剖析内在逻辑,并通过干部培训等方式向全国做精准的经验输出。

今年,数名省外干部将来到位于浙江的《小康》杂志社华东新闻中心挂职,带着各省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面临的实际问题来浙江寻找先行做法。他们看到了什么?学到了什么?这是“解码浙江”的独特视角,也是我们开设这一专栏的初衷。

青海省海东市平安区团委挂职干部董少兴带着“如何避免为保护环境而对产业‘一刀切’让百姓没了‘饭碗’”的问题,在湖州市南浔区找到了解决方案——龙头企业园区化,解决一家一户小农解决不了的环保问题、市场问题、研发问题、品牌问题等;政府又在园区运营上解决企业解决不了的能源要素保障等问题。下文是董少兴在两地对比中的感受。

中国小康网3月23日讯 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成为治国理政重要内容,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我所在的西部地区,畜牧养殖业一直是农民增加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但与之相匹配的环境保护措施不够完善,从而导致各种环境污染问题。很多地方为了环境保护搞“一刀切”关停了一些小微企业、家庭作坊,关、停的结果是牺牲了农民的利益,使得更多农民失业,影响当地财政收入。面对生态环境保护,如何让一些小微企业、家庭作坊可持续发展,这是摆在众多地区眼前的“一道坎”。在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龙头企业园区化”回答了这个问题,也为更多地区打造了一个很好的样板。

上世纪90年代初,当地的新利公司还只是一家生产涂层用胚布的家庭作坊,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单打独斗”已经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变则生,不变则亡,新利公司想到了与其他家庭作坊联合生产,通过统一接单、派单的方式,形成了“公司+农户”模式,完成了公司化进程。但随着国家对生态环境的重视,生产方式简单,设备落后的家庭作坊面临着倒闭关停的危机。关停意味着老百姓断了收入来源,怎么办?

2022年在南浔区委区政府的引导下,新利公司成立“湖州新溪园区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建设占地33亩的全新标准生产车间,吸纳周边散户479家,成立“新利共富园”。“公司+园区+农户”的模式既解决了环保问题,还使大量的农户经营主体得以保存。如今,“新利共富园”已成为拥有着8000万平方米生态纺织品标签生产能力,年产值超1亿元的大型工业园区。从小作坊到工业园区,这是南浔对“从先富到共富”理论的创新实践。

图片16.png

图:新利园区车间

“刚柔并济”主动“破局”,在国家打响生态环境保护战后,政府必须有为。

我了解到,南浔区出台了《喷水织机行业整治提升实施方案》,成立南浔区喷水织机行业整治提升领导小组,用法律、经济、技术、行政手段大力开展行业整治提升行动。硬政策不代表“一刀切”,为有序推进喷水织机行业转型升级,南浔区及时建立激励机制,对按时完成关停淘汰和整治提升的企业给予各方面的政策支持。在土地方面,工业园区内有条件的可转产转业或建设小微企业园。符合省级小微园区建设标准的,按100元/平方米予以奖励,最高奖励200万元;技术方面,对生产设备投资500万元(含)以上的“零土地”技改项目按设备投资额的6%给予奖励;升规方面,新升规、小升规企业按照当年首次实现升规且保留在库一年的标准,一次性奖励10万元。同时,创新政府的主导园区运营模式,吸引行业内龙头企业担负起园区运营职能,完善产业生态的能力。南浔的成功不仅体现当地企业超强自身改革能力,更体现了政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动作为。

龙头企业园区化吸纳散户推动产业提档升级,受益最大的还是农户,大型园区的吸纳彻底解决了农户“身前身后”的问题,“身前”面对品牌知名度小,规模不够、设备落后而导致接单量少而小的问题,通过园区统一派单的方式使收入有了保障,并且效益有了更大的提升。“身后”面对生产方式粗放且不具备污水纳管条件而带来的问题,通过园区统一升级改造和标准化管理避免了被整治淘汰的结局。既要坚定不移的发展纺织业使农民增收,又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这是南浔给出的答案。

不仅保住“绿水青山”,更要保住老百姓的“饭碗”,南浔给我最大的启示是,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是辩证统一的,决不能简单割裂开来。在生态环境保护大背景下,作为地方政府要做到“扶上马送一程”帮助和引导小微企业、民营企业转型升级,更要算好一本生态账、社会账、长远账,经济社会发展才能走得长远。(董少兴)

编辑:郑良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