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小康网 独家专稿 文|池仁勇 郭元源 多重困境下,中小企业承压前行。在短线扶助脱困的同时,更需建立促进中小企业自我“造血”的长效机制,从而持续激发活力和潜力,掀起中小企业快速成长的第二轮浪潮。 抢抓新机遇 为抓住产业变革时代契机,专家建议,充分利用数字经济的辐射效应和溢出效应,探索数字经济和传统产业的深度融合路径,推进工业互联网、企业云在传统行业中小企业的普及。 一直以来,中小企业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吸纳就业的主力军,也是稳定经济发展的压舱石,更是我国促进金融稳定的蓄水池。但疫情及其引发的市场不确定性却对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产生了较大冲击,中小企业普遍面临不定时停工、市场需求低迷、产品滞销严重、合同履约受阻等一系列问题。 在用工、原材料和成本方面,根据澎湃新闻相关数据,2020年以来近半数的公司存在用工短缺问题,超过八成的企业面临成本压力。在企业融资方面,《经济日报》2020年7月的调查显示,受疫情影响,90%的中小微企业陷入困境,超半数的中小微企业存在资金链紧张、流动资金短缺的问题,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矛盾进一步突出。在企业经营方面,清华、北大的联合调研数据表明,近30%的中小微企业在2020年营业收入下降幅度超过50%,58.05%的企业下降20%以上,85.01%的企业难以维持3个月。 多重困境下,中小企业承压前行。为此,各级政府连续出台多项政策为中小企业“输血补气”,但在短线扶助脱困的同时,更需建立促进中小企业自我“造血”的长效机制,从而持续激发活力和潜力,掀起中小企业快速成长的第二轮浪潮。 以法治建设为引领 营造持续成长的适宜环境 第一,进一步贯彻落实“法无禁止即可准入”原则,消除违反公平、开放、透明市场规则的政策壁垒,确保中小企业与其他类型市场主体公平竞争,鼓励中小企业探索新领域。 第二,进一步梳理中小企业目前在市场准入、产权保护、投融资、公平竞争等方面遇到的困难问题,确保扶助政策及资源倾斜能够执行到位。 第三,对现行阻碍中小企业发展的法律法规内容进行评估清理,逐步完善涉企政策的座谈会、听证会制度,加强拟出台政策的公平性审查和协调性评估。在立法执行上,建立定期评估制度,根据政策实施的实际情况及时进行动态调整,同时将企业竞争公平监管纳入市场监管部门职能范围,逐步探索投诉的常态化协调解决机制。 以科技创新为主导 增强持续发展的核心动能 科技创新是第一动力,企业依靠创新才能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市场、赢得未来,走上高质量发展轨道。 第一,发挥创新载体的资源集聚效应,依托高等院所、高端研究院、海外高层次技术人才等优势,由政府牵头,联合龙头企业、研究院所、行业协会等成立研发联盟,增强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及供给,强化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小微园区、科技孵化器等建设,为中小企业创新活动提供有力支撑。 第二,充分发挥政府支持性财税政策的引导作用,通过财政补贴、政企合作、风险补偿等方式建立多元化的民营企业创新发展基金,引导社会资源向创新领域集聚。 第三,完善高校、科研机构技术服务网络,优化成果收入分配和考核制度,促进科研成果向实践领域转移,充分发挥科技型中小企业成果转化和技术辐射的桥头堡作用。 第四,加强人才培育和梯队建设,针对中小企业特征开展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战略管理、品牌建设、提高投融资能力等为主要内容的培训,支持教育机构通过合作办学、委托培养等形式为企业员工提供学历教育和职业教育。 以产业升级为基础 提升持续发展的自主能力 第一,加速传统产业改造。抓住产业变革时代契机,充分利用数字经济的辐射效应和溢出效应,探索数字经济和传统产业的深度融合路径,推进工业互联网、企业云在传统行业中小企业的普及;同时破除产业淘汰“一刀切”的简单做法,会同发改、工信、环保等多部门及专业科研机构,在多轮意见征求及论证的基础上科学制定产业更新的指导意见及实施细则,逐步推进原先以产业、产品、能耗为标准的淘汰机制向以技术领先性、工艺先进性、生产清洁性、领域稀缺性等为考量的产业更新机制转变。在保持区域产业链、维护固有产业协作体系的同时,促进产业链各环节企业的自我升级。 第二,鼓励新兴产业中小企业做大做强。根据全国各省资源条件和发展特征,科学谋划全国新一轮新兴产业布局,并在此基础上引导中小企业积极参与,通过分层培育、滚动支持等手段,促进中小企业成为各地新兴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 第三,加强协作生态建设。鼓励大企业充分利用中小企业的生产制造能力,实施OEM、ODM、EMS和CRO,把加工甚至非核心设计研发、低端服务外包,建构包含开放式创新资源的企业创新生态系统;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框架下,与其合作伙伴甚至是竞争对手,联合开展战略性技术路线图研制工作,充分发挥互补效应,实现创新资源的高效配置。 以融资拓展为支撑 提供持续成长的丰富养分 第一,改进贷款授信机制。进一步完善征信体系,借鉴浙江台州小微金改“三看三不看”风险识别方法,重点突出企业主个人特质、质量安全、守法经营、社会责任等非财务信息;抓住数字技术发展契机,加速打造标准化企业云平台,推进中小企业和征信机构共同上云,在降低企业信息系统构建成本的同时,为打通征信机构和民营企业的信息传递渠道奠定硬件基础;推广数字征信服务模式,引导征信机构利用大数据技术弥补民营企业财务信息缺失、资产抵押不足等先天缺陷。 第二,妥善应对企业困境。在发挥财政资金种子效应、由政府出资牵头帮助成长性较好的中小企业纾解短期困难的同时,进一步扩大政策融资性担保基金规模,构建多层次担保体系,倡导“无还本续贷”和“应急转贷”,对因疫情出现经营困难的中小企业不盲目停贷、压贷、抽贷、断贷,避免“一刀切”。 第三,积极拓展融资渠道。充分发挥应收账款融资服务平台等金融基础设施作用,加速供应链融资等新型融资模式普及,创新融资方式、简化融资手续、降低融资成本,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便利条件,更好引流金融之水灌溉中小企业。 以机制改革为保障 确立持续发展的浓烈氛围 需要进一步明确政府的服务职能,为中小企业发展创造便利条件。 第一,推动各级政府进一步简政放权,加快政务数字化转型,充分利用数字技术优势提升办事效率,做到“企有所忧,政有所解;企有所盼,政有所应”,畅通政企沟通渠道,在部分先行地区探索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与企业家面对面协商机制。 第二,加快构建公共服务体系,尽快在全国层面谋划布局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网络,同时按照“政府扶持中介、中介服务企业”的思路,加大对公共服务平台、机构、项目、活动的财政支出,真正做到中小企业最基本的公共服务由政府买单。 第三,立足宣传扩大成效。一方面,切实加大各级政府出台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宣传力度,让广大中小企业知晓政策、掌握政策、运用政策,切实发挥政策的扶持、引导和激励效用;另一方面,总结推广疫情中“化危为机”取得进步的中小企业成功模式,通过评选、奖励等形式树立典型,为广大中小企业提振信心,示范带动持续稳定发展。(作者池仁勇系浙江工业大学中国中小企业研究院院长,郭元源系浙江工业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 (《小康》·中国小康网 独家专稿) 本文刊登于《小康》2022年6月上旬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