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开化:“人人有事做,家家有收入”引领桐村镇共富建设

2023-10-08 15:42:13 来源:《小康》•中国小康网 作者:齐忠伟 童顺尧 占磊 责任编辑:白静 字号:T|T

  中国小康网10月8日讯 自2006年以来,浙江省开化县始终牢记“人人有事做,家家有收入”嘱托,奋力践行、全力先行,探索形成了一系列实践成果,涌现出了一批先进典型,为山区县加快实现共同富裕、打造中国式现代化积累了宝贵经验。今年的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率先打造‘人人有事做,家家有收入’高质量就业创新体系”,更为下步创新实践提供了指引。

  本文通过对桐村镇践行“人人有事做,家家有收入”山区共同富裕重要论述,实现蜕变跃升的发展历程进行“解剖麻雀”,为山区县乡镇加快实现“共同富裕”,提供可借鉴、可推广的创新模式。

  底色:“四个优势”夯实发展基础

  桐村镇地处开化县西南部,初设于北宋太平兴国六年(981年)、隶属龙山乡;1985年正式改设桐村镇,至今有近40年的建镇史。占地123.2平方公里,下辖9个行政村,户籍人口1.8万人,常住人口9000余人。

  桐村镇的发展特色,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

  一个工业基础厚实又持续创新优势的乡镇。在上世纪80—90年代,以密胺、麦芽糖、竹木加工为主的乡镇企业遍地开花,最高峰时大大小小企业近400家,随着乡镇企业的改制,一批有创业头脑的村民,开始承包企业、接续创业,三大特色产业都闯出了新天地,全县密胺产业基本集聚在桐村,产值占比高达98%以上;从麦芽糖转型升级的糖醇产业,孕育全县首家主板上市企业;木制品产业成为桐村镇外出务工的集聚性产业。2022年,全镇规上工业企业达5家,产值超3亿元,是开化的一个工业强镇。

  一个村级集体经济相对均衡又较快增长的乡镇。截至2022年底,桐村镇9个行政村实现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356.7万元,相比2019年增长了196%;村均收入达到39.6万元,高出全县平均水平2.4万元。其中通过“抱团投资”实现稳定投资收益131万元,平均每个村都有15万元左右,占村集体经营性收入的36.7%。

  一个农业“土特产”鲜明且具有竞争力的乡镇。桐村镇共有耕地面积13875亩,虽然仅占全县的5.7%,但每块耕地都物尽其用,是全县“非农化”占比最低的乡镇;全镇连片流转租赁的耕地面积达9000余亩,占比65%以上,也是全县耕地连片流转占比最高的乡镇。同时,在“土特产”培育上,形成了三大标志性成果:一是长三角知名的鹅肥肝基地之一。现有年产鹅肥肝6万副的朗德鹅养殖基地,产品直通长三角、珠三角的高端市场。二是全县规模最大的小香薯种植基地。全镇共有220亩,2022年产量达到31万斤,其中仅“门村红”小香薯和香薯干销售额就超40万元;三是全县规模最大的生猪养殖基地。引进世界500强企业——双胞胎集团,投建规模化养猪厂,2022年生猪存栏量达到2.9万头,占全县比重达41%。

  一个独具闽南文化特色又厚植“爱拼”精神的乡镇。与全县其他乡镇的浙派语系不同,桐村镇90%人口都说闽南语,基本上都是400多年前福建省泉州市的移民后裔,常年有近万人在外就业创业,“爱拼”精神世代相传,家乡情结尤为浓厚。特别是桐村镇又被誉为“会长之乡”,有6位乡贤在开化异地商会中担任会长职务。同时,在外乡贤还联合组建全县首支乡镇教育基金——“桐花基金”,目前已经连续运行5年,总额度达124万元,资助奖励了135名优先师生。

  创新:“五大模式”助推高质量发展

  十多年来,桐村镇通过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打造了具有本地特色的产业体系、创新了推动和谐发展的治理体系、实现了强镇兴村富民的发展体系,迈上了“人人有事做,家家有收入”共同富裕的快车道。

  2006年至2022年,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582%。据不完全统计,全镇共4700余户,其中18周岁以上劳动力8950人,其中从事一、二、三产业人员的占比分别为16.7%、43.2%和34.8%,充分就业率达95%,户均收入6万元以上。纵观桐村镇近年来的发展历程,就是以“人人有事做,家家有收入”为引领,推动高质量充分就业,完善山区县乡镇共同富裕机制体制的创新过程。

“五大模式”助推高质量发展

概括来说有“五大模式”:

  (一)“地瓜经济”模式

  就是立足自身特色资源和比较优势,充分发挥工业经济作为“促就业、助增收”的主力军作用,通过“厚植沃土、做强块茎、延伸藤蔓”,形成“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强企业与延链条相伴生的“地瓜经济”模式,构建了年产值规模超7亿元的块状经济体,解决近1500余名本地群众就业,成为强镇富民的重要支柱。

  一是培育壮大龙头企业,鼓励走出去。瑞达塑胶于1984年创立以来,通过当地党委政府的持续培育,从一家乡镇企业成长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国内热固性塑料产品最主要的专业生产企业。2019年,为了给企业发展腾出更大空间,镇党委政府帮助企业在县经济开发区择址扩建,推动提速发展,2022年企业产值达2.2亿元。

  二是留住核心产业模块,推动引进来。在鼓励企业走出去、促发展的同时,桐村镇始终把密胺原料生产这一最重要的“块茎”模块留在本地,成为桐村镇招引产业链企业的核心牵引。得益于原料供应优势,近三年,先后有10家产业链企业落户省级小微企业园—密胺产业园,其中包括全市首家港资企业—浙江万臣包装科技有限公司。2022年园区企业总产值达到3.2亿元,亩均产值超500万元。

  三是充分利用溢出效应,放大带动力。密胺产业链的持续做大做强,不仅给桐村镇的发展带来强劲动能,更为村集体发展和群众就业带来了致富空间。10家企业直接就业岗位达到1200个,13家密胺产品来料加工基地还解决了近500人的就业需求。同时,4个村通过联合投资产业园、人才公寓等配套基础设施,每年获得稳定收益45万元。形成了“一举多得、一赢多赢”的良好局面。

  (二)乡贤带富模式

  就是通过“党委搭桥、乡贤领队、组团输出”,让乡贤带着乡亲干,着力发展高质量的务工经济,形成了具有地方文化情结的“乡贤带富”模式。

  一方面聚焦在本地积淀30多年的红木家具产业,致力培育“务工队长”、鼓励抱团创业。通过60余名务工队长的带队组团输出,形成了近5000人规模的桐村工匠队伍,近百家桐村籍红木家具加工企业落户东阳、广州、苏州等地,其中包括浙江汉典家具有限公司等一批行业龙头企业。

  另一方面借力创业骄子,带动乡亲就业。依托世界木糖醇领军企业——华康药业,全国除湿机行业领军企业——浙江欧伦电气有限公司和密胺产业龙头企业——同瑞密胺制品有限公司等乡贤创办优质企业,吸纳桐村籍外出务工群体近千人,并由带着干变为主动创,自主创业群体达到30余人,其中仅欧伦电器就培育了15名年收入百万元以上桐村籍区域经理。形成了代代传帮带、先富带后富、后富变共富的发展态势。

  (三)股权合作模式

  就是以村集体经济合作社作为农业经营主体,集中土地要素资源,争取技术资金扶持,拓宽市场营销渠道,走出了“村合作社集中运营、全体村民投工投劳、大专院校对口扶持、国企民企订单包销”的农业品牌化、规模化发展的新路子,形成了村民以资入股、院校以技入股、主体以市入股的“共富股权”模式。比如:桐村镇门村村通过该模式的运行,2022年,全村300余名常住居民实现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增长162.64%,达到50万元以上;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8万元以上。

  一是村级集体当大户统一种植。由门村村集体经济合作社,统一流转全村700亩农田,根据立地条件分类种植小红薯、太秋田柿、中药材和龙顶茶等四季经济作物,形成规模化的茶园、果园、田园。通过统一种植,村级农业形成规模化经营,做好了“非农化”“非粮化”整治的后半篇文章,同时也避免了一般大户过度利用农田,种三年荒两年的弊端。

  二是常住村民当社员统一劳作。每块农田由老党员、老干部负责监督管理,统筹安排常住村民参加田间作业,并根据实际劳作情况,分类分档记工分,发放工资性收入。2022年,门村村就发放工资收入50余万元。

  三是大专院校当指导对口扶持。省农科院与门村村开展结对帮扶,提供优良的种质资源和先进的技术服务,实现农业的扩产增效,其中小红薯亩均产值达到4000元左右,相比以往实现翻一番。

  四是强村公司当主体开拓市场。通过建立“门村红”强村公司,打响了“门村红”村级特色品牌,并与浙里美健康管理公司、县两山集团等市场主体开展订单农业和保价包销合作,让农产品销路无忧。

  (四)共富联盟模式

  就是依托党建联建,以镇级平台公司为龙头,带动全镇9个村将资源资产“化零为整”,破解村级集体经济单薄,“单打一”难以成事的问题,形成握指成拳、聚弱变强的多组团共富联盟模式,实现抱团造血、共建共赢。

  一是抱团购资产。组织全镇9个村整合资金购买县级优质物业资产,每年租金收入近50万元,其中,黄石村、桐村村、杜坑村、严村村、王畈村等5个村将红色基金整合购买绿色产业孵化园资产,每年每村获得5万元稳定收益。

  二是组团投项目。由桐村投资发展公司牵头,组织村集体跟投,共投优质项目。比如:组织裴源村、黄石村入股投资密胺产业园项目,每年获得年化利率7.5%的固定收益;组织建丰村、桐村村共同入股投建人才公寓项目,年均获得投资回报10万元。

  三是盘活再利用。将镇村两级闲置资金进行统一整合和盘活利用,转化为发展资本和产业设施。比如:对裴源村闲置7年之久的渣土废弃场进行处置,并整合裴源村、华山村、建丰村三个移民村的省级移民村帮扶资金,投建竹木产业园,建成后将获得稳定租赁收益200余万元。

  (五)幸福公社模式

  就是为了有效应对山区县乡村“老龄化”问题,把服务好老人与治理好村庄结合起来,以尊老服务为载体,不仅让老年群体转变为发展主体和治理主体,更大限度地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老有所医、老有所获的“幸福公社”模式,走出了乡村现代化治理的新路子。

  一是打造“五位一体”综合服务阵地。发挥村委会办公室大楼的集成作用,整合融入“共享食堂、共富工坊、村级卫生室、文化礼堂、村民议事堂”等多功能服务阵地,形成全方位服务老年人的“五个一”尊老服务矩阵,为农村老年群体提供一站式服务和交流平台。

  二是开展“多项合一”尊老服务活动。利用重阳节等尊老节日,举办老年群体免费用餐日,统一开展百医进百村、8090宣讲团等综合服务活动,并借助该活动,定期通报村级重大事项,让老年群体共商村事、共晓村情、共享服务。

  三是发挥“五老共治”社会治理优势。积极发动村中公认度较高的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老军人、老乡贤,组建“五老”治村团队,参与到农村污水治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村庄风貌整治和矛盾纠纷化解等一线工作中去,实现老有所为。

  启示:“人人有事做,家家有收入”引领是关键

  (一)锻造强有力的党组织是践行“人人有事做,家家有收入”山区共同富裕重要论述的关键所在。唯有强有力的党建统领,才能凝聚发展合力、增添发展动能。尤其是面对山区县乡村普遍存在的发展资源散弱下的共情,充分发挥乡镇党委的龙头作用和村级党组织的堡垒作用,引导资产共投、资源共享、资金共用,推动村级合作社联建,抱团培育和运营优势产业;村校联建,引进人才、技术等关键性资源;村企联建,发挥企业的资本、市场优势,帮助村级解决产业发展难题,是实现山区县共同富裕的有效破题之举。

  (二)做强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产业体系是践行“人人有事做,家家有收入”山区共同富裕重要论述的重点支撑。以发展产业促进就业,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引擎,每个乡镇立足自身资源资产优势,因地制宜地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产业,让更多老百姓在“家门口”实现劳有所得、增收致富,才能推动共同富裕真正走深走实。比如:桐村镇聚焦以密胺产业为特色的工业块状经济、以小香薯、太秋甜柿等为特色的品质农业、以鹅肥肝、生猪养殖为特色的畜牧业,形成了具有竞争力的特色产业体系,用特色产业实现发展突围。

  (三)构建多层次的就业体系是践行“人人有事做,家家有收入”山区共同富裕重要论述的核心要义。山区县农村的致富群体主要是由外出务工群体和留守劳动力组成,构建适宜山区县的多元化产业结构,推动实现多层次充分就业,构建“人人有事做,家家有收入”高质量创业就业体系,是实现山区共同富裕的核心要义。比如:桐村镇在多年的探索发展中,通过以龙头企业、本地产业为依托,以产业平台、灵活就业为载体,逐步形成了“乡贤能人带队闯、务工群体抱成团、技能群体进工厂、妇女群体入工坊、老年群体挣工分、特殊群体干公益”的多层级就业结构。其中:依托密胺、卡牌等本地工业产品,大力发展以来料加工产业为主的共富工坊,就解决了1700多名闲散劳动力就业需求,年发放加工费达3000万元以上,实现变富余劳动力为富裕新动力。

  (四)打造全方位的尊老服务场景是践行“人人有事做,家家有收入”山区共同富裕重要论述的基层基础。老年群体在山区县常住人口中占有较高比例,不少老年人在村里有着较高威望,外出人员最关心的就是老年人、与村庄日常事务直接关联的也是老年人,解决山区县乡村老龄化问题的思路和出路都在通过尊老、敬老、为老。比如:桐村镇以“五个一”阵地为基础,多元化拓展融治理于服务的尊老治村模式,让老年群体充分参与到村级发展、村庄治理中来,实现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老有所得,让共同富裕成果惠及每位老年群众。(齐忠伟 童顺尧 占磊)

  编辑:郑良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