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定县磨西镇:毛泽东在此收到飞夺泸定桥的捷报

2021-02-18 10:42:07 来源:四川日报 作者:兰珍 责任编辑:平楠 字号:T|T

磨西天主教堂前的毛泽东雕像

  蹲点点位

  甘孜州泸定县磨西镇

  四川日报讯 “1935年5月25日早晨,在大渡河安顺场渡口,17名勇士组成奋勇队,队长熊尚林带领第一批人先渡河……”1月28日,在四川甘孜州泸定县磨西镇红军长征陈列馆,记者见到了68岁的熊尚林。此“熊尚林”因与当年强渡大渡河的革命烈士熊尚林同名同姓,而与红军结缘。

  熊尚林退休前曾是磨西小学校长,从小热爱红军历史,长期收集红军长征经过磨西的相关资料。红军在磨西的故事,他可以说上一整天。“红军在磨西休整期间,打土豪,把粮食分给穷人,和老百姓结下情谊。磨西也成为长征这段峥嵘岁月的历史见证。”

  近两万红军过磨西

  开仓放粮打土豪

  历史上,磨西一直是川西茶马古道(雅安至打箭炉)的必经之路和重要驿站。1935年5月29日前后,中央红军红1、红3、红5、红9军团和中央军委机关近两万人经过磨西,在磨西雅家埂河、德威乡等地留下40余公里长的足迹。仅有20来户人家的小镇上住满了红军,街上随处张贴有红军的标语口号——打土豪、杀赃官。

  “在红军来之前,敌军四处散布谣言,说红军杀人抢劫。”熊尚林回忆,以前在世的老人经常讲述当年的事情:老百姓很快发现,红军的到来并没有伤害任何劳苦大众,反而真诚友好,打土豪,开仓放粮,把粮食分给穷人。“老百姓信任红军,贫农罗世珍为红军烧茶、煮饭。姜威成家更是住满了红军,红军离开时他为红军背东西并送到泸定,红军还送给他一个水葫芦作纪念。其他群众也自发为红军送柴、带路、运送物资、抬伤病员。”熊尚林说,“红军在磨西休整,得到了800石谷物的补给。”

  毛泽东当年宿营的神甫楼

  成感受长征精神的必去之地

  磨西镇上,有一座中西合璧的天主教堂。1935年5月29日晚,已连续三天行军的毛泽东带队伍到达磨西,宿营磨西天主教堂神甫楼。据磨西红军长征陈列馆工作人员介绍,毛泽东在神甫楼住宿时,还有一个小故事,“毛主席长征途中难得见到书,当晚在天主教堂发现这里有书,激动不已,一直读到了深夜。5月30日凌晨4点,他离开教堂向泸定桥进发,走时还借走了几本书。”当毛泽东行至摩岗岭半山坡时,接到先遣团派人送来“红4团已攻占泸定桥”的消息。

  2004年,磨西天主教堂成为四川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5年5月30日,天主教堂一旁的磨西红军长征纪念馆正式开馆。现在,这里成为中外游人瞻仰革命故地、感受红军长征精神的必去之地。“每年来磨西参观的民众络绎不绝。”熊尚林说,“2015年至2018年期间,磨西先后迎来很多红军后代参观,其中包括周恩来、陈赓、宋任穷、张云逸、刘亚楼、孙继先等革命先辈的后人。”

  磨西入伍的哑巴红军

  长征途中的无名英雄

  红军在磨西时,当地百姓踊跃参加红军。据陈列馆史料记载,当年郭代贵、林向荣、熊哑巴等人毅然随红军北上。

  “参加红军的熊哑巴,与我还有一些渊源。”不仅同姓熊,还能在家谱中寻到他的蛛丝马迹,熊尚林说道:“家谱中记载:四房,名失传,有熊四皮绰号,生卒不详,很能干,只因是哑巴未安家。红军经过磨西时百姓看见哑巴在街上,红军走完就没有人再看到哑巴。后来听说,在红军长征队伍中,多了一位不会说话只会埋头苦干的哑巴红军。”

  一次偶然的机会,熊尚林结识了中国红色文化国际交流促进会副会长谢太平。两人交谈时,谢太平提到了当年大渡河畔加入红军队伍的哑巴红军。

  “谢太平说他写了本关于哑巴红军的书。后来他寄来这本名为《万马军中一哑兵》的书。”熊尚林激动地说道,“我当时看到书中哑巴红军的照片,长相和我几个爷爷非常像!”

  《万马军中一哑兵》书中写道,哑巴红军是我党忠诚的革命战士。长征途中有很多像哑巴红军一样无私奉献的无名英雄,他们为长征胜利作出了贡献,为革命奋斗了一生。(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兰珍 文/图)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