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人物志|咸辉:传承有序创新无前,坚守棉絮画出彩非遗人!

2023-02-03 10:31:12 来源:《小康》·中国小康网 作者:时代记忆 责任编辑:风华 字号:T|T

1.jpg

  咸辉,1987年师从棉絮画大师李福堂,西安碑林区棉絮画第四代传承人,经过多年的学习、历练、研究,在传统的工艺手法上,对棉絮画进行了进一步开发,她创新出了双面透视画,四维立体棉塑画、棉粘画、儿童卡通画等各种不同极具特色风格的画作。中国立体画——棉絮画棉絮画,是以棉絮为主要原材料用来制作图画的,采用优质棉花,对其进行高温、药物处理,然后进行染色,得到着色棉花。在作画时,先将需要绘画的图案绘于画纸之上,勾勒出清晰的轮廓部件,分解为大小部件,用着色棉花部件进行底色层粘贴和覆着色层粘贴,将部件粘贴于背景布上。

2.jpg

  棉絮画的初创期始于明朝初年,从农作物的棉花上发展而来,经过上百年的发展,在悠悠的历史长河中,被勤劳淳朴的中国人民创造出了诸多形式的艺术品。在民国初年,人们开始把棉花染色,做出了牡丹等多种喜庆吉祥的图案用于贺礼拜寿之用,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充满了向往与寄托之情。棉絮画流传到现在,演变出了多种艺术表现形式,现在的作品既有民间艺术色彩又有中国水墨画效果丰富的画面感,近看似水墨远看似浮雕,逼真生动,引人入胜,其中国画、油画、卡通画、人物画、动物画咸辉都可以用棉絮画作表现出来。

传承有序,创新无前

3.jpg

  20世纪60年代,陈布兰、李福堂等人是陕西这片热土上棉毛画的传播者。目前,这项技艺已经传承到第四代,已有百年历史。咸辉是李福堂大师最得意的几个弟子之一,在最初的学习中,她受到了很多的挑战。在当时,传统的制作工艺制作出的画作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所以急需手工艺匠人们研究出新的富有创意的画作。每个清晨,天刚蒙蒙亮,她就已经收拾整理前一天的作品,开始潜心研究修改棉絮画的制作工艺,有时达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

4.jpg

  “我跟着师傅,从最普通的花鸟开始。因为小时候擅长画画,所以上手比较快。做一幅画不难,但要做得生动就不容易了。棉花虽然可塑性很强,但需要你赋予它弹性和活力。每一幅画在制作的时候都需要调整不同的技法来解读这幅画。你自己想清楚就行了。那时候厂里全是年轻人,大家都在干。”咸辉如是说。传统的棉花画大多庄重典雅,画风不太适合现代人的审美,需要匠人去开发新的有创意的画。随着生产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审美水平的提高,棉花画的制作也有了更多的创新。

匠心传承,抵御时间的侵蚀

5.jpg

  “匠心”二字,“匠”是人工的技艺,“心”是情感。传统工艺的优劣,就在匠人的一念之间。只有那些倾注在作品中的精神、情感,甚至灵魂,才能抵御时间的侵蚀。在作画时,她先将画绘于画纸之上,勾勒出具体部位的轮廓大小,把这些部位逐步分散拆解,接下来的这一步是最富有挑战性的,需要把着色棉花部件进行底色层粘贴和覆着色层粘贴,将部件贴于背景布上。这看似轻描淡写的一步却是耗费她最多精力的地方,因为着色控制不好就会导致色彩失真,严重影响成品的艺术表现效果,在粘贴的过程中如果没找准位置,或者粘的太多又不能把作品栩栩如生的立体感展现出来,一次次的失败积累了无数的经验,最后咸辉终于收获了成功的喜悦。

新时代的新元素,新灵感

6.jpg

  非遗手工技艺要发扬光大,不仅需要守护,更需要拓展和超越,融入当下,才能做到最好的传承。2019年,咸辉将自家客厅打造成工作室,小小的房间里,棉絮画的各种制作材料和工具一应俱全。在守护棉絮画传统内涵的基础上,咸辉专心研究探索新的棉絮画表现形式,在传统民间手工艺和现代多元文化的摩擦碰撞中寻找更多可能性,对棉絮画制作工艺进行再挖掘再提升。

  如何让传统非遗文化与现代审美相结合,让棉絮画被更多年轻受众接受和认可,一直都是咸辉探索和努力的方向。在教学上,为了便于学生们理解接受,咸辉用大色块棉絮的铺陈和自由组合造型,创作出各种构图新奇、妙趣横生的棉絮画作品,鼓励孩子们用棉絮来表现油画、卡通画、人物画、动物画,不再局限于以往民俗风情的传统审美,让棉絮画从曾经的写意过渡为写实。由于传统的棉絮画装框后略显厚重,不易于携带,于是咸辉特别研发出“双影棉絮画”,将纱和棉絮画充分结合,配以水晶框,不仅可以双面观赏,而且外形更加轻盈、精致。经过创新的棉絮画,作为居家摆件被广泛推广,深受好评。

  “双影棉絮画”的成功实践,激发了咸辉更多的创作灵感,从此一发不可收拾。之后,咸辉设计出许多类型各异的文创产品,结合现代审美,陆续推出星空下的猫、天鹅湖、小黄鸭、禅意莲等图案新颖的棉絮画产品,受到广大年轻受众的欢迎。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直播销售、宣传展示、云上课堂等新技术新应用的发展,也为非遗文化传承插上了科技翅膀。

为棉絮画,传承创新再发力

7.jpg

  当年很多人都会棉絮画技艺,随着时间流逝,棉絮画流传地延安、宝鸡、西安等地,专业从事这种技艺的人一度越来越少。如今,随着国家和有关部门对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视,很多濒临失传的民间手工艺被重新拉回大众视野。棉絮画作品这些大家眼中曾经的老物件,如今已变成精美绝伦的手工艺品。

  “棉絮画发展遇到了好时候。”咸辉说,“经过碑林区文化局、碑林文化馆、省市非遗保护协会等单位的大力支持,搭建文化传播平台、积极对接推广展示活动、开发体验课程,让棉絮画得以重新焕发生机。”目前,咸辉不仅在铁五小任教棉絮画教学,还在白鹿原民俗村研学基地教授棉絮画。“在新时代研发新课程,在传承民族文化精髓的同时推陈出新,及时调整传授方式。内容不变方式要变,多元多样自然就会有趣些。”

8.png

  咸辉说她是个大梦想家,她想把自己一肚子的故事和学到的手艺教给身边更多的人,她还想把棉絮画创作再翻新,做出更多新花样。“万变不离其宗。就像国画每一代的传承都会开创新的绘画技法一样,虽然技法多了、表达形式花哨了,但是‘主航道’没变,棉絮画也是如此。”

  最后,咸辉说:“生逢这样好的时代,我将以推动非遗传承作为自己的终身事业,坚守匠人匠心,以‘绣花精神’书写新时代非遗传承人的责任担当。”

  咸辉更多作品展示:

9.jpg

10.jpg

11.jpg

12.jpg

13.jpg

14.jpg

【非遗人物志】系列专题,

旨在挖掘文化传承背后的精彩故事,

记录非遗人一生的坚守与光荣,

推动非遗的保护与传承!

本专题由《小康》杂志和时代记忆联合推出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