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人物志 | 林小洁:子承父艺现掐丝珐琅新面貌,指尖艺术成就非遗经济同行业全网第一!

2022-09-14 15:05:59 来源:《小康》•中国小康网 作者:时代记忆 责任编辑:李煦 字号:T|T

640.jpg

林小洁,2012年毕业于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戏剧影视设计专业,2016年从媒体辞职开始从事掐丝珐琅创作经营。现为掐丝珐琅制作技艺第四代非遗传承人。

中国民族特色手工艺品——掐丝珐琅

掐丝珐琅是中国民族特色手工艺品之一,一般制作在金、银、铜胎上以金丝或铜丝掐出图案,填上各种颜色的珐琅,之后经焙烧、研磨、镀金等多道工序而成。在明代景泰年间得到迅速发展,外多施蓝色釉料,故习称“景泰蓝”,也有施红、浅绿、深绿、白、葡萄紫、翠蓝等色。它以技艺巧夺天工,造型典雅优美,色彩鲜艳夺目,图案华丽多姿,品种丰富繁多,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文化内涵,被称为国宝“京”粹。

640-1.jpg

明代曹昭所著《格古要论》中,记录了珐琅工艺的渊源、特点和用途,“以铜作身,用药烧成五色花者,与佛郎(即“珐琅”)嵌相似,常见香炉、花瓶、盒儿盏之类”。掐丝珐琅是珐琅器的品种之一,通常在金、铜胎上以金丝或铜丝掐出图案,填上各种颜色的珐琅之后经焙烧、研磨、镀金等多道工序而成。珐琅则是由硅、硼砂、长石、石英等以适当的比例混合,加入各种不同颜色的金属氧化物,经焙烧研磨制成粉末状彩料,与陶瓷釉、琉璃等同属硅酸盐类物质。13世纪左右,珐琅工艺由阿拉伯国家传入中国,明景泰年间发展到顶峰阶段,所谓“釉色齐备,金光灿烂,细润可爱也”。明清两代,这项技艺在匠人手中进一步发展,堪称中国古代艺术中的绝世瑰宝。

随父学艺,以热爱为源泉

640-2.jpg

林小洁10多岁时,便跟随父亲学习掐丝珐琅画制作技艺。“小时候的我喜欢手工,父亲制作的掐丝珐琅画特别漂亮,便深深吸引了我。”林小洁说道。

彼时,林小洁父亲前往北京学习掐丝珐琅技艺,计划返回济南后以此为职业。然而,现实却不尽理想。林小洁坦言,即便自己对掐丝珐琅画充满热爱,然而,父亲失败的创业经历还是在其内心留下一抹阴影。

在林小洁父亲创业的千禧年之初,文化市场的繁荣程度不比当下,人们对掐丝珐琅画的了解程度并不高,且购买文化产品的意向相对较弱。父亲的画作虽然十分精美漂亮,但是形式相对单一,多以国画风格为主,并没有顺利打开市场。“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许多,除了衣食住行外,精神文化需求亦强烈许多,大家也愿意为喜欢的文化产品买单。近年来,传统文化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非遗被更多人喜欢,市场氛围逐渐向好。这些都成为掐丝珐琅画能越来越流行的外部因素。”林小洁分析。

从电视台编导到技艺传承

说起掐丝珐琅画,林小洁如数家珍。但让很多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个长相清秀、颇有水乡婉约之美的女子却有着不一样的执著和果断。“我决定要做掐丝珐琅画的时候,没犹豫很久,辞职、准备材料、工具,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我就办完了。”她说,2012年从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毕业后,她就进入了电视台做起了编导,“这是份大家都觉得不错的工作”,但在林小洁的心里,“它不足够吸引我,不足以让我保持热情。直到有一天,节目中的‘追梦人’把我打动了,所以我果断选择去做我更想要做的事情了。”

640-3.jpg

2016年,林小洁辞职后,在一个地下室开启了她的掐丝珐琅创作。“父亲就是景泰蓝工艺的手艺人,受他的影响,我在早些年就做过掐丝珐琅的作品,所以也算是有基础。”林小洁说,在创作初期,从选材、用料、淘洗釉料,全靠她一人完成,“冬天在院子里淘洗釉料,手都被冻得通红,作品赶不出工期,状况百出,但好在我坚持了下来,而且现在做得更好了。”

“过去父亲做的样式老旧的景泰蓝作品卖不出去,我就深挖原因,想着去做些年轻人喜欢的东西,从传统的器物到珐琅画、包包、饰品,能融入景泰蓝技法的物件我都试了个遍,将传统形式打破后,让我看到了它迸发出的生机。”林小洁说。

6年深耕,乘着短视频的东风一跃而起

“现在比较时兴的掐丝珐琅画,是承袭了景泰蓝工艺中的掐丝、点蓝等工序,与传统的制作方法相比,省去了制胚、烧制、打磨等工序。”林小洁说,在创作初期,她也试图沿着父亲的老路去走,但她发现人们似乎对此“并不太感冒”,所以她就去繁就简地研究起了当下的掐丝珐琅,去改良产品图案、呈现方式和工具。

640-4.jpg

“作品呈现方式显而易见,对一些细小的工具,我们也做了创新,比如我们现在的镊子都是定制的,做上了橡胶套,然后镊子尖也做了重新打磨,做到了既不伤害铝丝,还能轻松定型,还有胶水、捋丝板都是经过了改良。”林小洁说,从传统技艺中走出的掐丝珐琅很快就打开了自己的市场,“2019年,我们由线下实体店走向电商平台,同步上线短视频平台,没想到一下子就火了。”

在某短视频平台,林小洁的“景韵阁掐丝珐琅”账号,粉丝突破十万,在过去更新的百条作品中,其中有个内容为掐丝珐琅画“五福祝寿”的制作过程视频,单视频点击量突破五十万。“赶上了短视频的风口和红利,也让我们的掐丝珐琅赢得了更多的关注,线上的材料包销售和线下的到访学员,也让我们感受到了有越来越多的人在认识和了解景泰蓝这项落寞的技艺。”林小洁说。

仅凭借外部环境的向好,不能让一项传统技艺在短时间内得到市场的青睐。经过3年的市场历练,林小洁清楚地知道,强大的原创能力才是让产品站在市场风口不败的关键。通过参加各类展会,去各地探访其他非遗项目开发情况等方式,景韵阁在林小洁的带动下源源不断地发布着新产品,获得顾客的喜爱。“产品在最初开发设计时,创意是从我的审美和喜好去出发的。随后,我们通过生产少量新品试水客户群体,若反映好再投入批量生产。其实,取得好成绩没有捷径,只能不断开发新产品,总会有被市场喜欢的。在此基础上,我们总结经验,努力让下一个产品设计得更贴近市场需求。”林小洁说道。

传承与创新并驾齐驱

“很多人好奇,这些精致配色的画作竟然是用金属丝制作而成的。”林小洁说,在掐丝珐琅画的制作中,按照原稿将细软又有支撑力的金属丝按照轮廓贴制,是个技术活,“掐丝的角度和贴合力度,对画面整体的效果和上色都有着很大影响。而能够实现绣品一般的配色,就得益于制作者的均匀上色和整体把握。”

640-5.jpg

将掐丝后的作品上色,需要极大的耐心。林小洁说,掐丝珐琅画的釉料与油画、国画等用料不同,颗粒状的釉料不能进行反复的调色,想要制作一个有着色彩渐变的作品,就要不同釉料之间的恰当搭配,“调好釉料后,利用小铲或吸管,把釉料按所需颜色进行填充,来回滑动,轻摇使釉料平整,由里至外完成整个画面的上色,一小块轮廓的上色,甚至会因为颜色组合、分布,进行上百次地滑动、滴试。”

“虽然简化了之前传统技艺中的诸多工艺,但整个制作流程还是需要细心与耐心,这幅70厘米的作品,大约需要一个多月的制作时间,而这整个流程完全依赖手工,不能由机器代替。”林小洁说,每件作品都有着每件作品特殊的风格和灵魂在里面,“同一件作品,不同的手工艺人进行配色和制作,就会有不同的效果。”如今,成熟的制作流程和齐全的制作工具,让掐丝珐琅有了更广的路。

坚守匠心 瞄向远方

如今,借由女儿的创业公司,林小洁的父亲再次“回归”掐丝珐琅画领域。然而,他的身份却悄然发生了变化。“父亲是老一辈的从业者,对于技术了熟于心。现在,他是我们公司的‘发明家’。他发明、改进了制作掐丝珐琅画的工具有几十种之多,还对我们淘洗釉料、压丝的机械设备进行改进。掐丝珐琅行业相对小众,并没有现成设备可以直接使用,父亲的改造解决了不少问题。”林小洁说道。

640-6.jpg

近几年,不少人向林小洁拜师求艺。在她看来,想要让非遗项目走得更远,不能仅依靠技艺的掌握。“其实,只要用心学,技艺都能被掌握。掐丝珐琅画不仅仅是技艺产品,亦是艺术产品。一幅好作品要求制作者在熟练掌握技艺的基础上还要具备良好的审美、设计能力。图案的布局及内容的呈现,颜色的挑选、晕染及细节的处理等,都是让作品灵动起来更为关键的因素。”林小洁表示。

林小洁的成功并非偶然,而是通过她点滴之间耗费的无数心血累积而成。难得的是,林小洁的店铺在电商平台做到翘楚地位完全依靠自然流量。“此行业相对小众,其他领域电商运营经验在我们这里并不适用。没有前车之鉴,我们只能一点点摸索出自己的路。”林小洁这样说。

640-7.jpg

对此,她也分享出自己的非遗“触电”经验。“中国许多传统非遗非常珍贵,传承人身负重任将其发扬光大。所以,大家一定要将思路和视野放得更开阔。一方面,可以教授更多的人学习这项技艺,在教授的过程中发现‘千里马’,师徒共同努力发扬传统技艺,壮大行业影响力。另一方面,保持学习心态也十分重要,多看、多学、多接受新鲜事物,才能将活力带给传统技艺。

荣誉满满

2019年7月,创作的作品作为国礼赠送给外国元首、总统、政要及驻华使馆和国际友人;

640-8.jpg

2020年7月,作品《山水观音》获得第十二届中国(山东)工艺美术博览会金奖;

640-9.jpg

2020年10月,掐丝珐琅制作技艺成为济南历下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021年5月,作品《黄袍三联幅》获得第十三届中国(山东)工艺美术博览会金奖;

林小洁老师更多作品展示:

640-10.jpg

640-11.jpg

640-12.jpg

640-13.jpg

640-14.jpg

非遗人物志 | 张禄麒:深耕陶土,再现牙舟古陶魅力!

非遗人物志 | 柴秀建:一抔黄土,捏就千年“泥咕咕”

非遗人物志 | 徐艳丰:刻故铭新,一扎一刻尽诉传承之路!

非遗人物志 | 储铁艺:铁锤诉说铮铮铁骨,铁艺锻造中华一绝!

非遗人物志 | 朱炳仁——复兴百年铜艺,铸就传世经典!

非遗人物志 | 魏国秋:百年薪火,代代相传“风筝魏”


【非遗人物志】系列专题,

旨在挖掘文化传承背后的精彩故事,

记录非遗人一生的坚守与光荣,

推动非遗的保护与传承!

本专题由《小康》杂志和时代记忆联合推出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