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人物志 | 陈起平:千锤百炼成就津派刻瓷经典,錾刀下演绎别样艺术人生!

2022-08-19 09:49:24 来源:《小康》·中国小康网 作者:时代记忆 责任编辑:田小介 字号:T|T

15.jpg

陈起平, 1954年10月生于天津。师从王之海老师学习绘画,奠定了较深的绘画基础。从事美术教育工作40 多年。现为中国陶瓷设计艺术师、天津工艺美术大师、中国陶瓷工业协会刻瓷文化研究会研究员、中国工艺美术高级会员、天津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非物质文化遗产津派刻瓷代表性传承人。

中国传统手工艺术——刻瓷艺术

刻瓷艺术是一种传统手工艺术,秦汉时便有剥凿瓷釉的方法,称为“剥玉”。从魏晋开始,随着陶瓷业的发展,大量精美瓷器出现,帝王、官宦和一些文人墨客在玩赏瓷器之余,很想把咏诗题文的墨迹留存于其上,以便永久保存,于是当时的艺人们便在施釉前的瓷坯上,用直刀单线刻出诗文书画的轮廓,这便形成了最初的瓷刻。宋代定窑瓷器的装饰,就是在瓷坯上刻出花纹后施釉烧制的典型代表,精湛的雕刻技艺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卓越才能。

16_副本.jpg

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受艺术家的个人创作倾向和不同的艺术风格的影响,刻瓷艺术的技法也是分门别类,各有迥异,大体上可分为点刻法、线刻法和面刻法。但在刻瓷的实际操作中,一幅画面的完成,往往需要灵活运用各种不同的刀法组合搭配,需要多种技艺的充分发挥,才能表达出多层级的艺术效果。刀迹可以表现出物体的质感,刀法可以表现出中国水墨书画的笔底意趣和金石雕刻的古朴雄浑的意味。并且刀法也讲究一气呵成,做到刀断气不断,形意相连。刻瓷艺术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它独有的艺术表现手法决定了其有着自身无可比拟的艺术价值。艺术价值是历代刻瓷艺术家不断创造发扬而来的。随着陶瓷行业的不断发展,刻瓷艺术也在不断随之发展。未来的刻瓷艺术自然也一定会迎来新的挑战,实现新的发展。

偏爱多种艺术门类,触类旁通

17.jpg

陈起平自幼喜欢绘画,尤其喜欢自制各种玩具,养成了勤于动脑乐于动手的好习惯。中学期间为班级宣传布置黑板报,为学校写墙报等。同时也锻炼了各方面的能力。自1973年师范美术专业毕业后,分配到中学担任美术教学工作。在41年从事美术教学工作中,不断学习钻研业务,参加进修。学习素描、水彩、国画、版画。在校内开办美术兴趣小组,培养了很多美术专业学生。在从事美术教育的工作中,专心研究工艺美术,制作了脸谱、彩蛋、浮雕、藤编、纸工、剪纸艺术等多方面的工艺美术作品。

1990年编写了《工艺制作》一书。由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在全市中学使用。绘画、刻瓷作品多次在报刊杂志上发表。国画作品《溪山秋月》入选全国园丁美展。80年代,陈起平用业余时间学习了真丝手绘技能,画了许多人物、山水、花鸟作品送给亲朋好友,得到大家的赞扬。还认真学习研究了立体脸谱的制作,从制作石膏模具开始入手,翻制泥制脸谱,勾画脸谱轮廓,到上色最后包装,制作出精美的脸谱工艺品,同时辅导学生一起来做。那个年代书签、贺卡都非常少,他就就带领学生用卡片纸来做,既省钱又实惠,还培养了学生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同时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陶冶了情操。真是一举多得。后来又对刻瓷产生了兴趣,一发不可收拾,刻制了几百件作品。一直在家里放着,部分作品以赠送给亲朋好友。我陈起平爱人从开始反对到支持,最后也拿起榔头跟我他一起学习刻瓷艺术。现在也加入了民协,同时也是中国陶瓷工业协会刻瓷文化研究会研究员了。

埋头摸索,遇名师点拨拨开云雾

陈起平从1986年开始学习刻瓷艺术。在一次教研活动中,第一次看到在瓷盘上作画,他非常感兴趣。便走上了刻瓷之路。30多年来一直坚持用业余时间研究刻瓷技法。初学刻瓷从釉雕开始,就是选用深色釉瓷盘,将瓷釉一层一层地刻掉,用黑、白、灰来表现人物、花鸟、风景,不用上色。开始刻的作品,由于不了解刀具的性能,操作方法不当,刻出的作品很粗糙。经过反复试验,做出了比较得手的工具。在刻制出几十件作品后,初步掌握了尖刀、平刀斜刀的雕刻方法。刻瓷是很费工费时的,孤独寂寞,需要很大的耐性,曾有一段时间,作品没有长进,交流的人又很少,有些灰心。

18.jpg

2000年以来相继结识了刻瓷名家茅子芳老师、书法家张继仁老师、雕刻技师周玉铮老师,他们都给了陈起平很大的帮助和鼓励。特别是2003年在天津市举办的国际民间艺术博览会上结识了山东省刻瓷艺术大师王一君老师,王一君老师的作品深深打动了陈起平,特别是28寸盘米卢肖像作品的形象、神态、色彩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至今记忆犹新,还在脑中重现。他把王一君老师请到家里,请他点评作品给与指教,老师肯定了陈起平的作品,指出不足。并鼓励他坚持做下去,弘扬咱们的民族文化。要走出去参加大赛,老师的鼓励给了他继续追求刻瓷艺术的信心和勇气。之后陈起平经常到山东淄博王一君老师那学习取经。不断研究刻瓷技法,从深色瓷盘釉雕到浅色瓷盘雕刻着色,数件人物、花鸟、山水作品的练习实践,使陈起平灵活的掌握了点线面的雕刻方法和着色技巧。就是根据不同题材采用不同的刀法,刻磨相结合、点线相结合、工笔写意相结合、国画西画相结合,釉雕与彩雕相结合,使作品更有意境,更耐人寻味。既继承了传统艺术理念,又吸收了现代绘画的表现手法,自然形成了清新淡雅的田园风格。

创作来源于生活,并给予生活以美好

陈起平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潜心钻研刻瓷艺术,至今已有30多年,在继承传统艺术风格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他创作的每件作品都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吸取营养、智慧,使作品有思想、有内涵、赋予生命力。如《双艳同辉》的创作,古人喜欢用鸟中之王和花中之王组合成凤穿牡丹之类的图样,来象征着美好、光明和幸福,本作品的创作灵感正是来源于此。

19_副本.jpg

牡丹,艳冠群芳,象征着美好和富贵。孔雀,百鸟无双,象征着尊贵和吉祥,尤其是稀有的白孔雀,更多了几分优雅和高洁。本作品中,牡丹和孔雀的美艳虽然各有千秋,但同时又相互辉映,给人一种自然和谐的赏心悦目之感。同时,本作品在构图上不同于一般的丹雀图,将缤纷娇艳的各色牡丹分布在前景和背景中,中间的白孔雀展开如和田美玉一样的尾屏,在牡丹花与叶子的映衬下,不争艳,却更显美丽与高贵。在技法上,牡丹参考工笔画的勾线设色,孔雀参考西画的写实画法,作者分别取国画和西画之所长,将其与刻瓷技法融会贯通,彰显出自己的特色。

20.jpg

再如《华夏之光》的创作,平日陈起平最欣赏的电视节目之一是中央台的《国宝档案》,从中受到很多启发,了解了各种工艺品的制作过程、方法、精湛技艺,以及每件工艺品背后的历史背景和故事。本作品的创作灵感便是来源于此。作品将各个历史时期最经典的工艺品刻在瓷盘之上,以展示我国几千年的灿烂文化。他选择了红山文化的玉猪龙,仰韶文化的彩陶,青铜器中的马踏飞燕,汉代的瓦当中的四灵之一,以及清代的青花瓷作为题材,用写实的手法,以虚实大小体现历史的远近。在技法上,采用尖刀与平刀相结合,刻与磨相结合,充分体现物体的质感。在用色上,选用了红黄绿蓝黑五种颜色,使整个画面显得自然和谐。

21.jpg

再有《清悠》的创作。金鱼自古以来就人们很喜欢的吉祥之物。在佛八宝中,金鱼更是象征自由和超越,代表富裕和祥和。鱼行水中,畅通无碍,可透视混浊的泥水,故金鱼亦有慧眼之意。闲暇时间,陈起平经常到公园散步。看到池中金鱼穿梭于水草之间,那么地灵动和悠然,令观者不禁感到心情愉悦,忘掉了平时的繁忙和忧虑,内心得到片刻的宁静自闲,故此创作了本作品。寓意人们能够放下生活中琐碎的事情,让心境回归到清净悠然、自由豁达的状态。

荣誉满满

1990年编写了《工艺制作》一书。由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在全市中学使用。绘画、刻瓷作品多次在报刊杂志上发表。

作品《秋韵》获第三届全国刻瓷创作大赛二等奖。

22.jpg

作品《多难兴邦》荣获第四届全国刻瓷艺术作品大赛银奖。

作品,《财气冲天》荣获第46届全国工艺品“金凤凰”创新产品设计大赛铜奖。

作品《盛世升平》荣获天津市第三届民间艺术精品展银奖。

作品《双艳同辉》荣获天津第四届民间艺术博览会金奖。

23.jpg

作品《蝶影花梦》《雀之恋 》赴法国卢浮宫参展并获荣誉证书。

作品《放手是爱》 获全国大赛银奖。

作品《余霞映鹭影青云羡鸟飞》荣获2015“百花杯”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奖银奖。

24.jpg

作品《华夏之光》荣获2017“百花杯”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奖金奖。

25.jpg

陈起平对刻瓷的喜爱,最终在他一件件出色的作品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来,而他对技术的精益求精以及为人处世的谦逊作风,也为他带来了众多好友。经常邀请一些朋友和艺术家到他的清心斋刻瓷工作室进行交流讨论,还手把手传授技艺。他最大的愿望就是能把这门工艺一直传承下去,以此来弥补天津刻瓷这门工艺的空白,也希望更多的年轻人来了解刻瓷,学习刻瓷,传承刻瓷。

陈起平老师作品展示:


【非遗人物志】系列专题,

旨在挖掘文化传承背后的精彩故事,

记录非遗人一生的坚守与光荣,

推动非遗的保护与传承!

本专题由《小康》杂志和时代记忆联合推出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