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人物志 | 于忠刚:半生磨一艺,戒急用忍弘扬津派鸣虫文化!

2022-07-01 11:16:51 来源:《小康》·中国小康网 作者:时代记忆 责任编辑:风华 字号:T|T

1656644862620063.jpg

于忠刚,非物质文化遗产“津门于派铜拉子”第三代传承人,从事铜拉子制作40年。天津市工艺美术协会会员、非遗专委会会员、工艺美术鸣虫协会会员、民俗文化艺术协会会员、国礼艺术网会员。

津门特色鸣虫文化载体——铜拉子

蟋蟀俗称蛐蛐,由于它们生性好斗,所以逮蛐蛐、斗蛐蛐、养蛐蛐成了过去孩子们最喜欢玩的事,现在一些正值中年的男同志更是深有感触。中国蟋蟀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具有浓厚东方色彩的中国特有的文化生活。斗蟋蟀自兴起之后,经历了宋、元、明、清四个朝代,又从民国至今,前后八九百年的漫长岁月。这一活动始终受到人们的广泛喜爱,长兴不衰。

1656644898163924.jpg

天津卫也因“斗蛐蛐”远近闻名,著名作家林希先生曾著有一部津味小说《蛐蛐四爷》,把那时候天津卫一个家庭的喜怒哀乐和斗蛐蛐联系起来,把主人公余四爷和常爷对斗蛐蛐的痴迷描写得淋漓尽致,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人们对斗蛐蛐的喜爱。或许小小蟋蟀格斗起来,那种经得起创伤,忍得住伤痛,顽强拼搏的精神,那种“将军战死在疆场,凛冽不屈壮志酬”的气概,以及胜利者发出的“嘟、嘟……”的凯旋之声所具有的独特魅力,吸引了一代又一代的天津人。

鸣虫具,铜拉子是我们中华民族独有的一种历史文化,也是天津独有的历史文化,特产,因为天津是鸣虫具,铜拉子的制作故乡。非物质文化遗产“津门于派铜拉子”是一种传统手工艺制品,始创于民国期间,已有107年的历史,它作为北派鸣虫盒的代表,在全国范围内占有重要地位,铜拉子,是用来饲养蟋蟀、油葫芦的鸣虫具,揣其怀中、听其名叫,铜拉子,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随着历史进程的变革和发展,鸣虫具尤其是铜制作的鸣虫具,铜拉子,在清代宫廷就曾被爱虫玩虫的人大量使用过,据历史资料介绍在民国时期也有铁制作的虫具拉子,并且还有照片存在。

3.jpg

铜拉子的历史非常悠久,最早出现在商周时期,当时还是青铜的材质,在甘肃出土的文物中出现过它的身影,距今已有六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了。拉子一般由黄铜和白铜制成,一般是双窗和单窗户的,也有圆形的拉子。在拉子上也做了很多装饰,有高档品还在其中加上宝石以示点缀。

生于传统手艺世家,传承祖辈技艺

1656644963710367.jpg

于忠刚,1958年出生于天津,津门于派铜拉子第三代传承人,由于他出生在传统手艺世家,从小在祖辈的耳濡目染下,对铜拉子的制作技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每当闲暇之时,都会在一旁观看父亲制作铜拉子。2013年开始,于忠刚不断的尝试,不断的设计创新,在延续了“津门于派铜拉子”独特风格和较高的制作技艺外,又在原有铜拉子的基础上创新了立体雕刻及镂空等工艺,创新了许多的技艺。

走近于忠刚老师

来到于忠刚老师的工作室,展台上摆满了大小形状各异、浮雕镂空数量不尽相同的各种铜拉子作品。这些作品有的是于忠刚年轻时创作的,有的是革新技术后的新作,还有目前正处于筹备中的作品,错落有致,好不壮观。

5.jpg

铜拉子的造型颇为奇特:正面看像长方形,侧面看则呈半圆形,盖与底近似椭圆形。盒身一面凸起,一面扁平,扁平面开着形状各异、镶着玻璃的“望口”,用以查看虫在盒中的活动。盖盒可以拿开,盖的顶部和侧面开有传声孔,盖内还有一层铜丝网,用来阻挡鸣虫外逃。

“你看这铜拉子,有单独一个盒的,还有这种分格的,每个格子里面养一个蟋蟀。”于忠刚说,拉子一般由黄铜和白铜制成,一般是双窗和单窗户的,也有圆形的铜拉子。夏天的时候可以放在阴凉通风的地方,冬天的时候可以揣在怀里,能听到悦耳的虫鸣声,铜拉子以其独特的外形和特殊的作用,在众多艺术爱好者的眼中具有非常高的收藏价值。

在传承中创新

于忠刚老师说,现在的作品去参展,就在铜拉子上也开始做了很多装饰,有高档品还在其中加上宝石点缀。步骤繁琐,样式精美的拉子每一步都需要纯手工制作,有时需要耗时一年左右。

1656645034973312.jpg

于忠刚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动手制作虫具拉子,作品深受文玩爱好者的喜爱,2013年开始,于忠刚不断的尝试,不断的设计创新,在延续了“津门于派铜拉子”独特风格和较高的制作技艺外,又在原有铜拉子的基础上创新了立体雕刻及镂空等工艺,创新了许多的技艺。

7.png

这个铜拉子是用一级高镍白铜片制作而成,图面的设计、绘画、雕刻、镂空等,完全是于忠刚自己手工制作,在历时14个月,投入了无数的精力后,终于完工,此作品名为《清明上河图》。

秉承工匠精神,一生磨一艺

“现在中国一大部分人不了解铜拉子,只知道蛐蛐罐,我希望能通过我的努力让这个传统手工艺品受到大家的关注,从而有更多的传统文化爱好者加入进来,让中国非遗文化能更好的传承下去”这是于忠刚老师最大的心愿!

8.jpg

工匠精神是什么?用时代赋予最先进的工具,用最具有奉献精神的匠人,做出如艺术品般的商品。匠人易得,但匠心难练。经过漫漫时光岁月的打磨,真正精湛的技艺才更能经受的住考验。于忠刚的每一个工具,铜片上的每一个印记,都是由他自己亲手制作,他用精益求精的态度反复打磨着自己的作品,成就了一个又一个经典!

荣誉满满

9.jpg

2020年10月作品受邀请参加中国邮政总局出版的限量版珍藏邮册。

10.png

2022年作品受邀请参加冬奥会助力活动。

11.jpg

12联组合式拉子,图名《百寿图》参加2021年全国葫芦精品展,荣获金奖。

于忠刚老师作品展示:

12.jpg

13.jpg

14.jpg

15.jpg

16.jpg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