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人说 | 刘云芳——飞针走线 让“太平绣球”惊艳四方!

2021-09-28 17:07:44 来源:《小康》·中国小康网 作者:时代记忆 责任编辑:康小君 字号:T|T

一项技艺,一代代守望者心手相传

一个传统,刻印着古老的文化记忆

守望文化遗产,传承中华血脉

《小康》杂志和时代记忆联合推出【匠人说】系列,

立足于优秀传统手工艺文化,

多方位探知各类非遗项目,

挖掘文化传承背后的精彩故事,

记录非遗人一生的坚守与光荣,

推动非遗的保护与传承!

太平绣球传承人/刘云芳

  刘云芳,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太平绣球传承人,家住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赵康镇赵康村。2016 年6月,刘云芳创办了属于自己的襄汾县赵康红红传统手工专业合作社,将村里百余名妇女组织起来并培训成了“能工巧手”。经过多年研究与探索,使“太平绣球”制作工艺得到了进一步传承与发展,“太平绣球制作技艺”被列入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她本人也成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太平绣球”的传承人。

  太平绣球

  “金襄陵银太平”,太平绣球是流传在古平阳太平县《赵氏孤儿》的故事发源地,是以晋南临汾市襄汾县一带为中心广为流传的传统民俗工艺品,它历史悠久,蕴含了可贵的民族精神和丰富的民族情感;它精湛的工艺充满着生活的气息,是世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和特征之一。它造型优美、形式多样、图案夸张体现着古太平县一带的传统文化和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太平绣球在2017年被山西省确立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古时襄汾文化氛围浓厚,为传统民俗手工艺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滋养的沃土,历经千百年,依旧延续着顽强的生命力。距离襄汾县城30公里的赵康镇,是现今太平绣球的生产地,也是太平绣球的故乡,正因襄汾汾城古时候称作“太平”县,因此流传于这里的绣球又被称作“太平绣球”。

  太平绣球由十二片花瓣相拼接缝合而成,无论从哪一个角度看都是一朵完整的花,这便是绣球独特的特点,而以棉花、香料、药材为内饰物,又使绣球具备提神醒脑、芳香开窍、防虫驱邪的独特功效,它圆润的造型则寓意了团结和睦,它的图案充满生活气息,反映了人民对生活、自然和本民族文化的美好向往,凝聚了其对生活的需求和现实事物的憧憬。

  2002年,洪洞姑娘刘云芳嫁到襄汾县赵康镇,其婆婆家是当地太平绣球传承世家。刘云芳回忆,第一次家庭会议,婆婆就对她说:“咱家是绣球世家,到你这里就是第五代传人啦!你要把这副担子挑起来、传下去。”接过传承的担子,刘云芳跟随婆婆学习绣球手艺,半个月就把婆婆的绝活学到手。2016年6月,她创办了属于自己的传统手工专业合作社,将村里百余名妇女组织起来并培训成了“能工巧手”。

  为了更好的适应新时代发展,使太平绣球走的更长远,刘云芳经常与80、90、00后不同阶段的人群交流,如何将传统的绣球文化的与当代大众的需求结合起来。她在保留传统原汁原味的基础上,把创新的一些东西给它加到里边。两个碰撞起来,绣球就自然而然地就成了很美的一样东西,消费者会更容易接受。

  2017年8月,太平绣球“青花瓷”在第三届山西省文化产业博览会上获得银奖,一时让“太平绣球”名声鹊起,惊艳四方。2019年2月5日(已亥年正月初一),“太平绣球”首次亮相澳门,形式多样的绣球给澳门带去了节日喜庆气氛。2019年6月14日,山西省临汾市非遗驻景区活动在襄汾县荷花小镇举行,太平绣球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被邀请入驻景区进行展示,受到了游客的关注与喜爱。一面面奖状和证书凝聚着刘云芳的辛勤与汗水,也述说着“太平绣球”的发展历程。

  2017年开始,在打破传统绣球只有车挂、家饰的基础上,刘云芳开始做一些耳环、胸针、项链等产品,深受大众喜欢。

  太平绣球是刘云芳一生的事业,她始终牢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续在赵康这块热土上,带领更多的农村妇女把太平绣球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去。

  本栏目由《小康》杂志和时代记忆联合推出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