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优秀戏曲上海越剧《山海情深》的几点现实意义

2021-04-11 19:36:03 来源:《小康》•中国小康网 作者:殷云 责任编辑:王一 字号:T|T

近期,上海越剧《山海情深》开始在全国巡回演出,作为反映当今中国扶贫题材的大型舞台作品,它讲述的是上海对口扶贫贵州山区的故事:上海服装设计师、志愿者蒋蔚来到贵州,历经曲折重建苗寨竹编合作社。情节以蒋蔚为主线,她的父亲——贵州苗寨主管产业副县长蒋大海(上海到贵州挂职干部)为辅线,还有当地竹编能手之间的种种误会点缀戏曲矛盾之中,最后父女冰释前嫌,共同为振兴竹编产业发展苗家经济做出了贡献。

1618140565608129.jpg

上海越剧《山海情深》剧照

该作品是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委约剧目,上海市“建党百年”“全面小康”主题首批重点文艺创作项目入选剧目,一经上演便获观众好评,我是在热泪中看完的,我想谈谈此剧的几点现实意义。

首先,“精准扶贫”是中国共产党人为把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实施的一个伟大战略。全面小康路上一个人也不能落下。因此对口扶贫是全面小康的具体步骤。扶贫先扶志,治贫先治穷。在贫困地区,消除人们思想上的贫困尤为重要。在扶贫过程中,需要正确处理好强化外部扶持与激发内生动力的关系,更加注重发挥贫困群众的主体作用。在剧中,贵州苗家留守女子极度渴望摆脱贫困,强烈的进取、自强之心令观众动容,在外界帮助之下,她们通过手艺脱贫致富,同时极大促进了当地特色民族产业经济的发展。

1618140755912791.jpg

上海越剧《山海情深》剧照

其次,产业不仅是脱贫之基,更是富民之本和致富之源。“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要“把培育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精准扶贫要突出产业扶贫引导作用,提升造血功能,带领当地走出一条精准扶贫的特色之路。上海扶贫干部蒋大海在苗寨的扶贫之路正是如此,他帮助苗寨发展产业化经济,吸引劳动力回潮,和苗族同胞共同努力建设新时代的新苗寨,加快推动扶贫开发模式从“输血”向“造血”转变。

再次,剧中积极关注了当代社会农村中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的严重的社会现象。贫困山区中青壮劳力离开家乡外出打工赚钱养家糊口,以至留下了一帮“守活寡”的女人们,还有哭瞎眼的疯阿妈和失去父母的“孤儿们”,让观众看的泪流满面。作为中国戏曲艺术中极具特色的地方戏曲剧种,伴随着中国的现代化,越剧受到空前挑战,观众趋向老龄化,市场日益萎缩,改革创新刻不容缓。《山海情深》是越剧改革创新的一大标杆,它巧妙地将传统越剧进行“现代化”改造,这也是该剧一大亮点。

1618140848186274.jpg

上海越剧《山海情深》剧照

在乐器方面,剧中用西洋乐器和民乐结合,增加海派时尚的钢琴和苗家特质的芦笙以及和竹子制成的打击乐,西洋乐器双排键把优美的越剧旋律与苗家文化特色结合起来,令观众耳目一新。不仅如此,该剧在传统越剧的基础上加入贵州山歌的内容和形式,对酒歌以苗族的曲调唱越剧的越白,充满苗家风情。另外,越剧戏曲里面添加了当地苗寨山歌曲调,是一种大胆的曲艺创新。

在题材方面,《山海情深》题材新颖、另辟蹊径。越剧题材多为“帝王将相、才子佳人”,而《山海情深》选取扶贫题材,生动讲述当代的扶贫干部和少数民族的故事,可谓大胆突破越剧题材局限的瓶颈,直面空巢现象,提出就地取材、“居家打工”、同心协力建设美丽新农村,这是本剧思想的制高点,也是全剧闪光之处。充满古典意韵的戏曲唱词,同时也深具鲜明的时代特性,这是古老的越剧在脱贫浪潮之中所做出的改革创新。这种年轻化新模式,收割了一大波“年轻粉”。这也证明,将越剧的古典美与时代的特色相结合,越剧在新时代便能“老树开花”,为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力添彩。

1618140896744143.jpg

上海越剧《山海情深》剧照

上海越剧《山海情深》无论从题材、创作风格、戏曲元素等方面作了大胆创新和尝试,无疑对中国戏曲走向现代化、民族化、大众化等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新内容。越剧《山海情深》充分说明民族戏曲的活力在于继承和创新。同样,深入基层、扎根于人民群众中间的艺术才能永葆青春!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