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工画坛大家榜】满门风雅凌青云——二十世纪海派山水画大师樊少云

2020-03-27 16:04:10 来源:《小康》·中国小康网 作者:马镇 责任编辑:康小君 字号:T|T

文/马镇

1585295654758828.bmp

二十世纪初叶的上海是了不起的,在西风东渐、社会变革的大时代里,不仅引领了中国文化的走向,而且入典入史的文化大师无一不受过这一时期海上文化的滋养。诞生于十九世纪末的樊少云,乘辛亥千年帝制倾覆之风,张扬个性,成长于斯,培育出樊氏一门,用超绝浓郁的海派丹青与琵琶、昆曲艺术,成为百年上海名动江南的名片。他的笔墨人生在被时代不断推动的睿变中,展现了一部现代中国画的历史。

IMG_4500(20200327-155035)_副本.jpg

 满门风雅的清风丝雨

樊氏“满门风雅”的儒称来自农工党的老党员、文史掌故大家郑逸梅的笔端,因为他曾受教于樊少云门下,又与樊家长公子樊伯炎是挚友,对樊家自然有着更深的情感与诠释。樊家就是一道江南的清风丝雨,只要走进樊门,扑面而来的便是浓浓的墨香与丝竹的气息。

还是从樊少云的父亲樊紫云说起。地处长江口的崇明岛上书香传世的樊家,到樊紫云更是晴空一鹤,诗情碧霄。樊紫云的书画稍且再谈。集北派琵琶的刚劲,南派琵琶的柔婉而一身的崇明瀛洲古调派,自有清以来从崇明岛始渐领华夏琴坛。一枝传至樊紫云,他自创樊氏捻轮之法,让音色细腻轻柔,营造出绝妙的风绕指、月入怀的意境。古调飞传,一时令江南的茶肆堂会琵琶惟听樊家调,点曲必弹《昭君怨》。

樊少云承业后将口传嫡授的樊氏琵琶以轮法为主的“下出轮”独技推向峰极,让音色愈加清雅柔美,端正细腻。正值民国初立,他走出崇明移居江南文化云腾霞集的苏州。一年在苏州怡园做琴会,请来琴坛31位大江南北各派琵琶名家献艺,盛况空前,樊少云自是各家瞩目的人物。他上台演奏古曲《十面埋伏》,琴弦拨动,先出发兵之音,由漫散渐而促聚,再扬杀阵之声,自骤剧突而狂驰,如万马千军海啸山崩。只此一曲多年后仍被坊间传闻,樊少云也遂被尊为大师。

樊少云对子嗣的教育是他人生的亮点,数十年后方体味到若无他的传承之举,崇明古调绝矣。他的长子樊伯炎民国时与吴琴木、徐绍青、吴孟欧并称海上画坛四公子。儿媳庞左玉更是画坛翘楚,上海中国画院成立时,樊少云与儿媳同为首批画师,若不是考虑更多画家的生活之虞,樊家极有可能一门三画师。他的两个女儿樊颖初、樊诵芬承继樊氏山水,在民国已是声名鹊起的姐妹画家。1934年上海成立中国女子书画会,樊诵芬与庞左玉同为首批创会会员。世纪烟云散去,当下拍卖市场的樊家书画依然是妙品。

樊伯炎书画、琴曲都有登峰之才,是樊少云最为得意的杰作。得樊少云崇明派琵琶真传后,樊少云又将他送到平湖派大师朱英处学习,成就了他崇明、平湖两派传人的美名,到新世纪成为抢救琵琶艺术硕果仅存的大师。樊伯炎寿九十,承父亲之艺晚年所弹《十面埋伏》被称独步海内几近绝响。1939年在上海租界,为表达中国人的抗日之情,樊伯炎将岳飞的《满江红》打出板拍改编成琴歌,不惧日寇的白色恐怖登台演唱,激烈壮怀的歌声如惊雷鼓舞了孤岛民众的抗日决心,令古传琴人的风骨再现海上。

樊少云的昆曲也是了得的,受其影响樊伯炎与弟弟樊书培都成昆曲大家。伯炎先生逝于上海戏曲学校昆曲音乐教师任上,书培先生更是昆曲大师俞振飞的入室弟子。至于樊颖初、樊诵芬二姐妹,民国三十年代已是苏沪两地潮头之上的女曲人,每逢雅集,风姿绰约的两个淑女随笛浅唱,悠音袅园,总叫听曲人有回味不尽的心动。如今世人都知张允和,岂不知当年唱和时她只是樊家的小妹。现在的网上仍能听到她们姐妹灌制的《阳关》与《折柳》,那真的是从久远传来的绝唱。

一家琴曲丹青,羡慕死了百年的雅士文人。

IMG_4501(20200327-155039)_副本.jpg

吴门绝响终是海上人

一个人的命运总是框定在时代的潮流中,无论伟大与渺小,曲折与畅顺,宿命在这里是诠释人生的唯一题解。樊少云是崇明才子,如何被归称吴门四杰?如何又贵为海派大师?实则都是时代造就的结果。

樊紫云善画人物,在崇明广有画名,虽然只属民间画师,不过从他对琵琶艺术的创造性传承,对书画是有很高天赋的,自然成为樊少云的启蒙老师。樊少云生于1885年,名浩霖,字少云。时当风雨飘摇的晚清垂死前夜,上海开埠西风渐浓,现代文明已不可阻挡。最早冲击旧制的是新学的创办,这是时代给樊少云的第一个机会。1900年,15岁的樊少云首次离开崇明到上海龙门学院求学西画,毕业后回家乡继续在父亲的授教下习画弄琴。

1905年,慈禧下诏废除科举倡导新学,千年学制瞬间土崩瓦解。樊紫云看到了巨变后面的天地之宽,鼓励儿子走出崇明闯荡天下。晚清时的苏州作为华夏文化圣地的地位还未被上海取代,尤其吴门画派领中华绘画五百年之先,志存高远的樊少云是不能不去朝圣的。1908年樊少云赴苏州求职,此一行犹如鱼龙归海,从此在艺术的海洋中上下求索再无回程。

此时苏州城正办起一座传世百年的名校草桥中学,巧的是诸多大师名人顾颉刚、叶圣陶、吴湖帆、范烟桥、王伯祥、郑逸梅、庞京周少年时竟同时入此校。图画老师叫罗树敏,与樊少云同为崇明城桥镇人,樊少云到苏州便投于罗树敏的门下,于是人生给了樊少云又一个更大的机缘。在罗树敏的指教下樊少云画艺大增,不仅如此,罗树敏是清末民初吴门画派领军陆廉夫的学生,毋庸置疑樊少云在微茫求索中由此踏入吴门并接近了陆廉夫。由于苏州新学求聘罗树敏的太多难以应付,罗树敏邀请樊少云到各校分担课务。人事难料,1911年江南瘟疫大行,罗树敏竟中瘟过世,已有誉名的樊少云接任了草桥中学图画老师一职。这令樊少云此生桃李天下,多少名人华发苍颜时还称他一声先生。次年,携家定居苏州,正式拜师陆廉夫。

陆廉夫,名陆恢,字廉夫,是吴门画派最后的守护者。辛亥后吴门画家抵挡不住上海大都市国际化商业化的诱惑,纷纷离苏赴沪,在三十年代将海上画派推向高峰。陆廉夫虽然在上海居住过数年,但他执意吴门文人画的风骨,最终回苏州了却余生。文人气质令他选择学生非常严格,一生仅收徒六人,樊少云是成就最高者。

机遇对樊少云真的是过于青睐。吴门画派宗宋元,以摹学古人为本源。樊少云拜师陆廉夫时,陆廉夫正被旷世书画收藏大家庞济元聘到家中做书画整理研究工作,他从而结识了庞济元,走进庞氏收藏的画室虚斋,广揽临习历代名画。名师名画,世上难有此遇,樊少云犹如双翼乘风青云,画艺突飞猛进,获得“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美誉。

1920年陆廉夫病逝,樊少云接替主持虚斋的书画鉴定整理。十年后,他以高超的山水画艺与吴待秋、吴湖帆、吴子深并称“吴门四杰”。需知其三吴都是吴门世家,惟樊少云投师吴门,除了机遇,他所付出的努力实非常人可比。可无奈此四杰已是吴门画派最后的余光。

虽是如此,樊少云对苏州文化圣地的捍卫还是做了孜孜不辍的努力。1918年,他与民国美术教育家颜文梁发起组织“苏州美术画赛会”,百年前中国还没有画展一词,画赛会之名亦是新创。次年1月1日开展,参展者四海五湖,北大校长蔡元培上任便组织的书法研究会也携作品入展。此展成为我国辛亥后民间力量举办的首次大规模美术展览会。每年一届的画赛会坚持到卢沟桥事变爆发方被迫停止。

日军侵华的战火给了吴门画派最后的一击,江南名家几乎全数避难于上海租界。樊少云1938年方迁居上海,应是最晚的,而此时吴湖帆已经成为继吴昌硕之后的又一代海上画坛盟主,形成了吴湖帆、吴待秋、吴子深、冯超然“三吴一冯”的格局。吴门与海派本有着浓浓的血缘关系,只是重生于大都市的海派顺应时代,汲取西画的营养,产生出不同于宋元传统的笔意与画风。樊少云没有像他的恩师陆廉夫一样躲避时代,用更变之心迎接艺术的挑战。

不得不说樊少云昆曲入画之事。面对外虏统治的压抑和上海繁芜丛杂的艺术世界,樊少云想到用画笔去表现他所熟悉的昆曲艺术,以解心中的积郁。彼时画家画戏曲人物是有的,但没有画戏曲意境的,更没有画昆曲内容的。每当灯火管制夜不能出时,他便伏案作昆曲曲文图。他以山水行世,人物花鸟亦精,所以他笔下的曲文图不画舞台布景,不画戏装脸谱,以自然景色为主,人置景中,将昆曲美妙绝伦的意境渲染在画图里。再品其中的笔墨画风,姚黄魏紫实已领海派的时代之先。吴湖帆观后惊叹:“如此笔墨真前无古人也!”孤岛数年,樊少云寄情曲画竟创作出六大册《樊少云昆曲画谱》,成为中国绘画艺术宝库的奇珍。

樊翁终归海上人。

IMG_4503_副本.png

绿水青山总有新颜生

樊少云是清高的,他对琵琶与昆曲的爱注定了他淡泊静雅的性格,因而他的画风也如他一样的秀丽而轻灵,笔墨中充盈着文人的气质。“从来山水韵,不使俗人闻”,这首唐初王绩的诗句是他最喜爱入画的意境。作为陆廉夫的弟子、吴门画派的薪火接承者,是以清初四王为宗,他的山水画也确实将四王山水承继到极致,犹至晚年,随意挥洒也呈老虬横枝的大气。这种发轫于宋元的画派作为正统引领了画坛数百年的盛誉风华,但在大时代面前仍摆脱不掉泥古守旧的规律,到了不可能不发生嬗变的时刻。

国共内战爆发后,樊少云画《钟馗捉鬼图》以讽旧政权的腐败,因而他是以炽热的情感迎接上海的解放。他在古稀之年接受了农工党的邀请,携儿子樊伯炎、儿媳庞左玉加入了农工党,虽然他在上海三个享有大名的学生吴湖帆、郑逸梅、庞京周都是农工党党员,但他追求信仰向往新社会的思想则是决定的因素,这也促使他能够坦然地变革伴随自己一生的艺术理念。

革命的风暴是要涤荡一切的。就在战争的硝烟刚刚褪去,“新国画运动”在艺术界如夏汛出峡的洪水,瞬间便填牣了每一位画家的心扉。新在何处?一新思想,二新内容,三新形式,摒弃封建士大夫意识,讴歌新时代,创造与时代相符的新的笔墨语言。写生,画真山真水,是对画家提出的最基本的要求。这个变革是巨大的,几乎只用了数年便令千年的中国画传统发生了突变,使1949年以前的作品成为了历史。

樊少云明白这是对四王画派的宣战,但他毕竟学过西画,教过新学,办过画展,经历过辛亥后的烽火变迁,虽然年已古稀,依旧不愿做历史人。他诚心接受了改变自己的时代要求,决心衰年变法。

IMG_4502_副本.png

虽然因为政治运动上海中国画院推到1960年方正式成立,但1956年9月上海中国画院筹备委员会成立时,69位首批画师便已入院工作。画院汇集了江南最优秀的画家,每一个名字叫出来都是大师,堪比千年前的北宋画院。樊少云与儿媳庞左玉入选。上海画院大事记记载,1958年9月,画院号召画家在大跃进中深入生活。不久樊少云的《冲雪送粮》问世。此画七尺,运用西法比例俯视构图,深林为景,地雪为白,沉云风动,大雪纷飞,一妇一子瑟瑟蜷坐在车厢盖粮稻草之上,车下一农夫牵牛迎雪而行。笔墨虽见古法,但满纸早已是芳林新叶,成为时代的珍品。

1585295973357161.bmp

1960年6月,上海中国画院正式成立,神智爽睿的樊少云加快了变法的脚步。就在这一年他以耄耋之身先后到三峡与黄山写生,奉献了传世之作《香溪口》。此图为香溪入长江西陵峡之景,两山夹江,远山如黛,峡水舟船,飞鸟穿翔,满图的磅礴气势中凸显着江南的秀趣,笔墨的新象气韵中隐露着传统的古意。樊家山水驰名江南的绝技是细笔,为樊少云对四王的承继与发展。欣赏《香溪口》依然看到樊氏细笔山水的特色,这种传统笔墨保留下的创新,就像老枝沐雨再看已是万木春发。《香溪口》令樊少云完成了樊氏山水的嬗变。

烟云渐远,樊少云的画史地位已被今人远远低估,但他的笔墨功夫之深是画院画家公认的泰山北斗,以他对衰年变法的执着,假以时日或能成为钱松岩式现代山水画的一代宗师,不过生命没有再次给他机会。那个从崇明岛走出来的年轻人从没停止过艺术人生的攀登,纵使他已站在了所处时代之巅,仍憧憬着新时代的高峰。多么可爱的老人,可历史赋予他的使命已经画上了句号,他只能撂笔抚琴,随着悠扬的曲唱远去。

1962年3月8日,樊翁丝断曲终,寿77岁。

  (作者马镇系原《前进论坛》杂志副主编)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