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工画坛大家榜】春水如云绿上天——记中国现代杰出的女画家诗人陈小翠

2019-01-11 16:36:13 来源:《小康》•中国小康网 作者:马镇 责任编辑:康小君 字号:T|T

  文/马镇

  陈小翠是挟“五·四”之风成长起来的一代女性,在追求个性解放的潮流下尽情挥洒自己的才华,成为海上文化界最为瞩目的名媛才女。她的画作挂出便告罄,她的诗词更是名动江南,因她的个性清高命运跌宕与李清照相侔,被同誉为“江南二才女”。

IMG_4628.JPG

家庭文化熏陶下的才女

  陈小翠光绪二十八年(1902)生于杭州,祖籍浙江钱塘,其父是民国文坛蝴蝶鸳鸯派的主将陈蝶仙,其兄陈小蝶承父业书画文章亦驰名南北,陈小翠的母亲朱恕为清末民初杭州的著名女诗人。在这样家庭的文化熏陶下,陈小翠十三岁便著《银筝集》,诗集中有“热血于今无用处,拔刀空唱木兰歌”句,巾帼之气跃然纸上。这一年《女子世界》发表了她的稚影和诗作:“一帘花影太清幽,月色朦胧上翠楼。红烛替人还堕泪,如何芳草号忘忧。”一时轰动上海滩。1918年十六岁时有小说刊于《申报》。也就是从这年开始,她连续创作了《梦游月宫曲》、《自由花》、《护花幡》、《除夕祭诗》、《黛玉葬花》五部杂剧和一部传奇剧《焚琴记》,鼓吹妇女独立自主把握命运的思想,成为中国戏曲史上民国时期留存最多作品的女剧作家,而剧作均是在她十八岁左右完成的,实属天才。她的才情随着岁月凤鸣龙跃倾倒无数青年学士。她不仅对绘画、诗赋、散曲、杂剧、小说有极高的造诣,而且还与父兄合作翻译了《法兰西之魂》等十余部译作。

  晚清著名学者、被称作江南大儒的钱名山晚年得识陈小翠,赞叹道:“得见小翠,实不枉阅人一世。”可见其成就之高。

  为此,陈蝶仙临终前教诲陈小翠:“儿当知之名士与名人有别。名士者,明心见性,以诗书自娱,苟得其道,老死岩壑而无悔。名人则不然,延誉公卿,驰心世路。吾愿儿等为名士,勿为名人可也。”

  陈小翠一生遵从父嘱,只做名士,高伉狷洁,不慕名利,潜心书画以谋自立,读思写作以得真知。1943年陈小翠困居上海,日本人主办的《女声》杂志上门聘请陈小翠,陈小翠将来者拒之,可见其洁身爱国意志之坚。

画坛清流

  陈小翠习画于童年,直至十七岁时方正式拜杨士猷为师。杨士猷为海派开宗立派的大家蒲华爱徒,初到上海谋生时曾借住陈家,得到过陈蝶仙的帮助,善工笔山水、人物、花鸟,是个全才的画家。因其兄陈小蝶与冯超然结交笃密,陈小翠又拜民国画坛巨匠冯超然为师,成为“嵩山草堂”弟子。陈小翠在这样两位大家的悉心教授下其名渐盛,画作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便成为上海滩供不应求的珍货。对钱财淡泊的她开始只是画来送友,后求画者应接不暇,方接受朋友力劝,自定润格请九华堂代为出售,因作画精心,又心存孤傲,致使作品完成周期长,常常还未挂出便被预定者拿走。至今她的画作难觅就是这个原因。

陈小翠画作

  陈小翠的画以工笔仕女、花卉传名,既有杨师清人画法的传教,又有冯师传统中变法的精妙,工笔中带有微微的小写意,再施以浅色,使画面呈显出隽雅清丽、别饶风致的意境。最为叫绝的是,她的每幅画完成后必根据画意配作一首题诗,诗作高雅清扬,古意今声,与画意相融相切,使画境越发的幽远深邈,沉思玩味。这在近代女画家中极为罕见,即使同时代的书画与诗词翘楚周练霞,对陈小翠也是敬佩之至。喜爱陈小翠的题诗是陈小翠作品被追捧的重要因素。

陈小翠画作

  陈小翠的书法是不让须眉的,这得益于她独特不凡的艺术天赋和自幼父母兄长教授的童子功,但卓尔不群的高洁气质最终造就了她既清雅秀丽又飘逸挺俊的艺术风格。当代文化学者陈祖范著述近代书坛大家七十九人,陈小翠作为唯一的女性名列其中。

  1929年4月,在众文化名人的推促下,教育部举办了中国有史以来首次由政府出面组织的全国美术展览,在这个划时代的展览中涌现出一批新女性画家。陈小翠有四幅作品参展,均获得展会褒奖,她的名字也随之在中国画坛上占有了位置。

  1934年4月,冯文凤、李秋君、陈小翠等在上海发起组织中国女子书画会。女子书画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女画家开始走上全面觉醒之路,是中国现代美术史重要的事件。陈小翠是女子书画会的发起者之一,在成立大会上因她诗文俱佳被推举负责编辑会刊,二十天后陈小翠与李秋君又被推举为书画会主任,主持日常事务工作。书画会会员流动性很大,但陈小翠一直为书画会工作到抗战结束。女子书画会共举办了十三次画展,均有陈小翠的心血劳作,当然也都有她的作品参展。上世纪四十年代她与冯文凤、顾飞、谢月眉连续举办了三次“四家书画展览会”,一次比一次轰动,展现了她成熟期的艺术风貌。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分别在南北两地的北京、上海成立中国画院,陈小翠被聘为上海中国画院首批画师。陈小翠的画艺已入云端。

诗词女魁首

  陈小翠著有《翠楼吟草》二十卷,收录她一生的佳作,也记录了她诗词人生的传奇。

  她十三岁吟诗:“万梅潮拥望湖楼,天半风帘响玉钩。雪压阑干花压雪,最高山阁独梳头。”心高志远,小小年纪才情已是风愕雨惊。成年后她有诗:“泰山有孤竹,霜雪凌其姿。一生自孤直,落落无旁枝。岂无劲风节,狷洁世所遗。念之伤素心,泣下常沾衣。”怆凉的情绪凸显了她孤傲幽洁的个性。这也成为了她守护内心的修养,专注绘画诗词陶炼的利器。但她的情感生活则为此付出极大的代价。

陈小翠画作

  1921年,作家周瘦鹃编辑《半月》,收到后来成为我国现代小说奠基人之一的著名作家施蛰存的十五首封面词作,看着这个年仅十七岁作者的词作,周瘦鹃突发奇想,又约十九岁的陈小翠再续九首作为“儿女词”发表。词刊出后不仅传诵沪上,也让陈蝶仙惊喜不已,施家有好事的亲戚带着小翠照片到施蛰存家中提亲,谁料竟遭施蛰存以难攀高枝为由拒绝。等到施蛰存长大有成,陈小翠已做他人妇。二人天各一方,直至四十二年后,施蛰存到上海任教在郑逸梅处打听到陈小翠的地址,方登门与陈小翠相见。辞别后连写十首绝句赠陈小翠,其一有句:“碧城长恨蓬山隔,头白相逢亦枉然”。陈小翠有诗赠:“少年才梦满东南,卅载沧桑驹过隙。”满纸感慨,读之泪下。

  陈小翠倾心于才学深厚的同窗诗人顾佛影,但陈蝶仙将她嫁给了浙江督军之子汤彦耆。狷傲心远的陈小翠不愿过这种无爱且居家无为的贵妇生活,作诗云“同房各一心,含苦空自知”。次年在生下女儿后与汤彦耆协议分居,二人约定汤不再娶,陈不再嫁。陈小翠信守诺言,孤老终生。抗战爆发,陈小翠得知汤彦耆从军上阵,作四律《送长孺》送他。“长闲骏马消奇骨,出塞秋鹰有壮心”,赞叹之情跃然纸上。

  陈小翠作为女诗人她的诗词无疑是婉约气质的,但在日军侵占东三省国家危亡时刻,她的诗风开始发生质的变化,从吟清风朗月转为家国情怀的大风唱,将她少年诗作中的巾帼豪迈激发了出来。读她“九·一八”事变后作的《满江红》词句:“风雨里,菰蒲病。霜雪里,苍松劲。念伏波横海,长城千仞。草尽平原驰铁骑,秋高大漠盘鹰隼。想黄沙一片断人行,旌旗影。”这是人生阅历与锤炼造就了她气骨苍坚的诗心,令须眉汗颜。

  陈小翠画作的诗文题跋被公认为世间第一人,看一首为郑逸梅花鸟画的题诗:“微禽身世可怜生,风雨危巢夜数惊。借得一枝心愿足,夕阳无语自梳翎。” 郑逸梅与陈家甚笃,又与陈小翠同为农工党党员,题诗借画意吟出了深刻的寓意,也是她孤独的内心表白。

世上再无陈小翠

  “春水如云绿上天”,陈小翠这句咏西湖的诗句即是她1949年共和国成立之初的心境。她没有随兄长陈小蝶出走他乡,只送女儿汤翠雏到法国留学,孤身沪上。据说是因为要照顾多病的弟弟陈次蝶,其实海上画坛两位掌门级的人物恩师冯超然与陈家两代的挚友吴湖帆,以及绝大多数原中国女子书画会的姐妹留在大陆,方是她未走的根本原因。她被聘上海中国画院画师后,因生活有了保障,积极参加各种政治活动,为国家建设作画,为工农兵作画,努力改造自己成为与社会主义相适应的女性。1956年在吴湖帆的引导下加入了中国农工民主党。

  陈小翠还有一无法割舍的人:顾佛影。陈小翠独身后与顾佛影保持精神的恋爱,唱和始终。抗战胜利后,独守爱心二十年的顾佛影从大后方回到上海向陈小翠求婚,陈小翠连作九首《还珠吟有谢》书赠顾佛影,“万炼千锤戛然住,诗难再续始为佳”,表示要信守对前夫的诺言不能嫁他。1955年顾佛影病重,小翠照顾左右。去世前为不给他人口舌,顾佛影烧掉了二人往来的信件与唱和之作。

  文革爆发,因为父亲的历史和兄长、女儿旅居国外的身份,使陈小翠遭受到残酷的迫害,家被洗劫一空,人被批斗侮辱。她两次逃离上海避难,两次被造反派抓回,捆绑毒打。逃难中她愤然写下人生最后的绝笔诗《避难沪西怀雏儿代书》五律二首,愤吟“举国无安土,馀生敢自悲?回思离乱日,犹是太平时”,即使抗战家人离散,在文革中也算是平安了。高傲的陈小翠如何忍受这样的屈辱,于1968年7月1日夜打开煤气阀撒手尘寰。近半个世纪前惜错良缘的施蛰存默默地送她远行,他将俩人多年的酬唱之作编辑成《翠楼诗梦录》,堂堂正正地纪念他们的这段“诗词姻缘”。

  一个顾佛影逝前为陈小翠烧诗,一个施蛰存为祭奠陈小翠集诗作书,怎不令人唏嘘慨叹。

  (作者马镇系原《前进论坛》杂志副主编)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