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这件用泥巴捏成的国宝 回看牛车的高光时代

2019-06-05 15:36:47 来源:中工网 作者:卜松竹 责任编辑:田苑 字号:T|T

广州博物馆陶牛车

唐代通檐牛车复原图,据刘永华《中国古代车舆马具》

南北朝时期的长檐牛车复原图,据刘永华《中国古代车舆马具》

  如果有一天,你穿越到了中国古代神话世界,正好遇到了一位骑牛的老伯伯,那一定要对他保持恭敬。很可能,他是太上老君;最起码,也是司掌“五岳”之首泰山的大神黄飞虎。

  当代人迷车子,古代人也一样。不同的是,当代人追的是车的品牌,古代人追的是驾车的动物。翻一遍奇书《封神榜》,人名没记住,坐骑名记了一大堆。

  现实生活当中,神兽不可得,那就要在稀缺性上下功夫。马当然是好东西,但是太功能主义了,不符合高士超尘脱俗的精神需求和身份认知;鹿啊、骆驼啊,太刻意、太远方;那骑什么呢?牛车啊。

  牛车这种东西,是平民坐骑,是生活必须,唯其如此,便有了超越一切设计、雕琢、运筹的自然天趣,有了返璞归真、大美无形的至上力量。

  在广州博物馆里,有一架陶牛车,透过这件泥巴捏成的国宝,可以回看牛车的高光时代。

  文、图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卜松竹

  除了老子骑青牛

  先秦、秦汉上层人士骑马

  关于这件陶牛车的具体情况,我们先来听听广州博物馆研究人员林晖的介绍:

  晋代陶牛车,灰白硬陶质地,塑于陶踏板上,高18.3厘米,最长27.4厘米,最宽14厘米,底座长23厘米,宽9.8厘米,重3.603千克。造型为一牛拉车,有车厢,并且顶上有车篷向前延伸,遮盖牛身,以适应岭南高温多雨的天气。厢内端坐一人,双手扶几。车前两人正在套一头体态肥硕的牛。车后站立者在整理后板,好像准备出行。整件器物造型生动,是当时晋代人乘坐牛车出行最真实的写照。

  我们在牛车车厢外部还能看到清晰的篾齿纹,显示原物用篾笪编成,是很具本土风味的就地取材。

  牛车出土的墓葬为广州已发现的唯一西晋初年墓,时间为太熙元年(290)。当时出土的有一大一小两辆车,这是大的一件,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先秦及秦汉时期,牛车主要是用来拉柴运物的工具,《周易·系辞下》讲“服牛乘马,引重致远,以利天下”。当然人也可以乘坐,不分等级,谁想坐都可以坐。因此,作为周王朝国家图书馆馆长的老子(即神话中的太上老君)出关时,就是“乘青牛薄板车”。

  与之相比,王侯将相还是以乘坐马车为主。先秦时期发现的不少贵族墓葬,有许多马匹、马车随葬,却不见牛的身影,当为例证。当时万乘之国、千乘之国的“乘”,就是四马拉的战车。《汉书·外戚传》记载汉宣帝的外祖母和舅舅入宫,坐的是黄牛车,百姓嘲笑,称其外祖母为“黄牛妪”,这也说明鲜衣怒马才是当时贵族的标配。但东汉末年以后,出现了高级牛车,而且成为专属豪门贵族的出行工具。到了晋代,如我们今天从大量存留的壁画等图像中所看到的那样,坐牛车成了时尚。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